已移居外地仍獲發現金分享存爭議 街總倡設留澳日數精準支援居澳市民

意見倡保留用現金分發方式增市民獲得感
政府已公布今年將繼續實施一系列惠民措施,包括現金分享計劃,但派發金額和日期仍未公布。不少居民希望當局檢討派發資格,以及「加碼」調升現金分享金額等。街總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梁彥邦表示,2024年現金分享計劃申請郵寄支票到外地的約有4.8萬人,他建議政府可參考央積金制度,對現金分享發放對象設留澳天數限制,並設寬限條款,可更精準支援居澳市民,節省的開支亦可考慮用於推出消費卡等刺激本地經濟措施。
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李振國、街總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梁彥邦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現金分享計劃優化問題。

2024現金分享計劃72萬人受惠
由2008年起,時任行政長官因應當時社會經濟受到金融海嘯的衝擊和抗擊通脹對澳門特區居民帶來的生活壓力,以及基於澳門特區經濟因博彩業的持續發展和帶來的經濟效益,提出了《現金分享計劃》與居民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故自該年起,政府每年均以行政法規方式頒行《現金分享計劃》,向合資格的居民發放現金分享款項至今。發放金額由2008年的澳門永久性居民每人發放5,000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發放3,000元,調升至去年澳門永久性居民每人發放1萬元、非永久性居民每人發放6,000元。今年發放金額和時間則有待政府公布。
2024年《現金分享計劃》中,分別有717,018名澳門永久性居民及30,850名非永久性居民合資格領取現金分享,最終政府透過銀行轉帳向超過58萬名居民發放約57.1億元的現金分享款項,另外郵寄劃線支票約16.1萬張,涉及款項約15.9億元。
居民:現金分享應給留澳居民
昨日有不少市民致電節目反映意見,其中有多名市民認為現金分享是居民分享經濟成果計劃,而移居外地人士已不再在澳門,他們不會在澳消費和居住,對澳門經濟亦沒有貢獻,不應對已移居外地的人士發放,以前特區政府財政豐厚,財大氣粗向居外地人士派現金分享,社會可能不會有太大怨言,惟近年澳門經濟差,居民收入減少,認為政府資源應留給在澳門生活的居民,建議參考央積金做法,對領取條件設留澳天數限制。
有居民則持反對意見,認為只要有澳門身份證都可享受現金分享計劃,同時更指「一刀切」會影響部分因特殊情況出外,例如出差、留學等人士獲取條件;有多位市民則指長者收入來源有限,他們多靠政府津貼和福利過活,而現時養老金發放金額又多年沒有調升,希望政府今年調升現金分享計劃發放金額。
葛萬金倡分層派發現金分享
政府連續17年派發現金分享,葛萬金表示,現金分享政策由2008年至今,對低收入人士是一項非常好的惠民政策。但政策覆蓋所有持澳門身份證人士,部分人已移居外地多年、甚至有其他國籍的人士都獲派發,對居住在澳門的人非常不公平。根據政府資料,在澳合資格人士只有58萬人,即有超過16萬人非常居澳門,他建議檢討現金分享的發放對象,以及議政府透過立法,訂明金額調整依據,希望下一份施政報告推出時可著墨,立法釐定領取資格、調整金額的機制。
他又指,現時社會上有高收入和低收入的人士,為突顯社會公平原則,建議考慮按收入分級,調低高收入人士、增加低收入人士發放金額,分層派發。
梁彥邦:慎重考慮傾斜某些對象
梁彥邦則認為,如長者經濟有困難應考慮在養老政策方面著手,照顧者、殘疾人士等亦有不同的福利保障,現金分享是普惠措施,要慎重考慮是否要傾斜某些對象。
梁彥邦表示,現時有不少居民使用現金分享支付房租、生活必要開支,對於經濟較好的人士,則會用於本地消費,去年政府向每名永久性居民派發1萬元,如果已與澳門沒有聯繫的人士都獲派現金分享,有不少意見都認為不公平,相關款項亦變相流到外地。2024年現金分享計劃申請郵寄支票到外地的約有4.8萬人,他建議政府可參考央積金制度,對現金分享發放對象設留澳天數限制,並設寬限條款,可更精準支援居澳市民,節省的開支亦可考慮用於推出消費卡等刺激本地經濟措施。
有居民致電反映,現時央積金有關留澳天數制度存在漏洞,以她所知,有一些同時擁有澳門身份證和香港身份證的人士,他們定居香港很少回澳,入境時卻用澳門身份證入境,出境時則使用香港身份證,以此方法「造假」達到符合央積金要求每年至少在澳183日的要求,所以認為即使設居澳天數限制,現行制度存在漏洞,促請當局調查和堵塞漏洞。
李振國倡立法制度化增計劃穩定性
李振國回顧,現金分享計劃推出當年本澳經濟環境處於金融風暴,是政府應對物價通脹等原因而推出的補貼,劃一向居民派現一定金額現金;計劃發展到疫情期間,政府亦因應社會經濟環境差而提早發放現金分享,演變成一種經濟援助,對基層市民有很大幫助;但對於未居本澳人士,發放的金額則對促進本澳消費成效有限。
李振國認同,應政府把現金分享制度化,透過立法回應社會訴求,以增加計劃穩定性;同時保留用現金分發方式可增加市民獲得感,並可研究對未成年人士及長者增加發放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