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城古建築群:穿越時空的古風之旅

一部名為《黑神話悟空》的電子遊戲,成功將山西推上了熱門話題榜。在這款遊戲中,山西的古建築得到了精緻的還原,其中更有一座古建築群備受矚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個隱匿於現實世界、多年未被世人發覺的寶藏——汾城古建築群,終於走進了國人的視野。去年年底,我有幸前往山西旅遊,親眼見證了這些古建築的真實風貌。當我意外地揭開汾城古建築群神秘的面紗時,仿佛穿越了時空,踏入了一個充滿濃厚歷史氣息的世界。
汾城古建築群時距離襄汾縣城西16公里,這裡曾經是汾城縣的縣城所在地,但在1954年與襄陵縣合併後,縣政府遷往他處,這裡也逐漸被人們遺忘。然而,正是這樣的遺忘,讓這片古建築群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了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珍貴遺產。

走進汾城古建築群,我首先被這裡的宏偉氣勢所震撼。這裡的建築以鼓樓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著城隍廟、文廟、鼓樓、學前磚塔、縣衙大堂、關帝廟、社稷廟、洪濟橋、城牆等四十餘古建築。這些建築的時代跨度從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年)一直延續到清代末期,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形成了一組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
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城隍廟和文廟。城隍廟位於鎮區的西北角(即古太平縣城的西北角),創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雖然歷經風雨變遷,但現存的建築依然保存完好,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所建。廟內的山門、戲台、獻殿、大殿、鐘鼓樓、廂房、配殿等都井然有序地排列著,讓人歎為觀止。每一座建築都透露出一種古樸而莊重的氣息,仿佛能讓人們感受到這裡曾經的繁華與熱鬧。

而文廟則位於城隍廟的東南方向,同樣位於鎮區的西北角(亦為古太平縣城的西北角)。這座文廟創建於唐代,元代至元六年進行過重建,明清兩代又屡有修葺。現存的主要建築有影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等。這些建築不僅風格獨特,而且每一座都透露出濃濃的文化氣息,讓人不禁為古人的智慧所歎服。
這裡的關帝廟和城牆也是不容錯過的景點。關帝廟位於鎮區的東南角(即古太平縣城的東南角),縣衙大堂的東南側。這座廟宇的創建年代不詳,但現存的建築為元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的遺構。廟宇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採用歇山頂式建築風格。前檐的歇山頂式廊則是明清時期後築的,為這座古老的廟宇增添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感。而城牆的創建年代同樣不詳,但西城牆為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重築,現存城牆約1000米,高7.4米,寬5米,蔚為壯觀。站在城牆上俯瞰鎮區,我不禁為這裡的雄偉氣勢所震撼。

最後,我來到了學前塔前。這座塔創建年代不詳,但從其建築風格上來看,無疑是明清時期的磚塔。塔平面呈八邊形空心結構,共有九層,高達21.5米。這座塔不僅風格獨特,而且結構堅固,歷經數百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成為了這裡的一大地標。
在這次探秘之旅中,我不僅領略了汾城古建築群的風采感受到了這裡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的每一座建築、每一塊磚石都仿佛在向參觀者著過往的故事。如果你也對這些古老的建築感興趣的話,不妨親自前來一探究竟吧。
攝影/撰文:墨浪途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