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攻克核心技術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二)
因地制宜發展核心技術的策略。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實事求是為根本原則,依據我國經濟整體趨勢和各地生產力具體狀況,對新質生產力發展進行戰略佈局,並且根據實際情況變化不斷檢驗和完善新質生產力發展部署。要根據各地具體的資源優勢、產業環境和科研條件,探索適宜本地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模式。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做到分類指導,避免一哄而上,重複建設,浪費資源,是一個十分有前瞻性的戰略措施。以下,以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說明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方針。
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大,鏈條長,必須加強分工協調。例如,積體電路生產線投資巨大,目前,新建一個先進12英寸(0.3048米)制程晶圓廠所需投資約在100億美元之上,6nm制程的晶片設計費用在6億美元以上。晶片產業分工精細,晶片的製造工藝非常複雜,一條生產線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2000~5000道工序。因此,單個企業因資金、人員、技術等限制無法獨自完成完整的生產線,甚至一個省市也無法獨立完成。因此,要加強全國核心技術攻關的合作,形成合力,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
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各地特長,形成產業集群,打造創新鏈。當前,我國要針對積體電路產業的弱點和特點,重點扶持發展裝備製造、晶片材料以及智能設計軟體。我國積體電路產業的幾大聚集區分別是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以及以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為核心的中西部地區。其中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核心,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最為領先。江蘇強於封裝測試,浙江以IC設計,特色工藝為主,安徽以晶圓製造為主。2022年長三角地區在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封測等細分領域全國占比分別達到57%,51%和78%,上海市的產業鏈最為完整,覆蓋了裝備材料、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等環節,構建了集EDA工具、裝備材料、高端晶片設計、先進晶圓製造、高端封測服務為一體的積體電路全產業鏈。
因此可以發揮北京強於晶片設計,上海強於晶片製造,江蘇和廣東強於晶片封裝測試的優勢,集中人力、財力、物力,打造積體電路相對完整的區域、國家產業鏈、創新鏈,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快速提升我國的積體電路產業競爭力。
利用我國大市場的優勢,大力發展應用市場,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在全球積體電路產業鏈中,我國還是全球積體電路最大的應用市場。我國積體電路行業市場規模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2021年首度突破萬億元規模,2022年市場規模增長至12006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4.8%。2023年,我國積體電路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6000億元,占全球規模超過30%。我國已是全球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積體電路市場。目前,積體電路應用場景不斷深入,積體電路晶片和系統已廣泛應用於新一代網路通信、汽車電子、消費電子、智能製造和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等領域,正在快速向人工智慧、物聯網、機器學習、生物醫療和智能駕駛等領域拓展,推動我國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產業鏈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因此,要利用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消費能力強的市場優勢,拓展積體電路應用市場,加速成果轉化,回收巨額研發投資,助力新的研發,新產業的發展。
實際上,我國不少省市由於人、財、物的限制,無法承擔科研攻關的任務,但是,可以因地制宜推廣科技成果,這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例如,應用人工智慧賦能公共服務和民生建設,推進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迭代升級,推動人類生產生活向智能化、智慧化方向發展。還有,擴大低空經濟的應用範圍,通過航空器與不同產業的結合,開創多樣化的運營模式,如「電力+航空」「農林+航空」「醫療+航空」「公安+航空」「體育+航空」等,讓低空經濟促進產業間協同發展,為各地區帶來了經濟增長的新機遇,這就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應有的意義。(完)
作者: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 林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