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科學素養的重要性

最近數年,全球新媒體興起及盛行,每個人不分國家、地域、種族也可通過數字化的技術在互聯網上參與各種信息的發佈,成為自媒體人。通過與來自不同地域的受眾進行線上互動,受眾之間也能藉著各種題材內容進行相互交流和討論,這些自媒體人迅速成為來自五湖四海相互不認識人群中的焦點,很多時候亦充分滿足於所帶來的成就感。
各類新媒體平台為提高瀏覽熱度,廣泛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鼓勵大家參與內容發佈,並通過愈來愈精準的算法分析各位受眾的喜好,從而達到「投其所好」以迎合每位受眾的口味,最終目標是同時讓自媒體人與受眾對平台產生「用戶黏著度(customer stickiness)」。從社會上不少人只要有空便拿起手機刷內容、刷短視頻就可感受到今天來自新媒體的影響力。在科技手段之下,便能驅使廣大的民眾對新媒體內容產生依賴,嚴重的甚至成癮,相比身邊的家人、朋友,更多人寧願相信新媒體上的內容,裡面隱藏著人類的心理取向,包括從眾心理、通過對他人產生影響力而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由於當今的社會已大量地通過各類科技手段來推動經濟發展、產業轉型、民生便捷,科技已滲入到我們每人的生活當中。手機的滲透率也非常高,除了個別人群之外,絕大部份人都持有智能手機,所以大家都能使用智能手機參與新媒體的活動。近年隨著科技應用的普及,在新媒體中涉及科技題材的內容也隨之而大量增加,當中包含各類的科學概念、詞彙、數據。我們在日常所接觸到的科技性內容,怎樣才能正確的、理性地去閱讀和理解這類專業內容,包括當中的技術、數據背後的實際涵意,便是新媒體時代「科學素養」的存在意義。否則,在「投其所好」的算法之下,一般人很容易因錯誤理解而產生不合適的判斷和結論,進而在網絡世界中產生蝴蝶效應,影響到社會的輿情。
究竟甚麼是「科學素養」?它不單只是單純學習或閱讀科技內容,更重要的是抱持科學的思維和態度,主動持續學習新知識,懂得進行求證真偽,並獨立思考及分析。尤其是當今很多的科技應用都是跨學科的,也有些是藉政策所驅動的;若只以有限的知識來理解,出現原則性偏差的錯誤機率便十分之高。若果當事人同時是以自媒體角色出現,更有機會將這些偏差認知向公眾傳導開去,對社會及公眾影響深遠。所以我們除了需要在學生層面進行科學素養教育之外,特別是針對沒有理科背景、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科學素養教育的上一、兩代社會人群,更需要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這是新媒體時代急切需要進行科普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