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委會倡設土地臨時佔用制度 釋放土地回應社會急切訴求

本澳近年已收回93幅國有土地
根據政府較早前透露,本澳近年已收回93幅國有土地,共72萬平方米,當中已使用19.4萬平方米土地,約佔總體27%,即仍有七成已回收的土地未能有效利用,且很多閒置土地長期雜草叢生,出現積水和垃圾堆積等衛生隱患。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跟進委員會昨跟進土地保障的措施,建議政府設立土地儲備管理制度,制定相關管理預算,令土地得到適當維修保養;同時又建議政府用新思維、新角度考慮設立土地臨時佔用制度,釋放土地,讓土地透過臨時用途方式回應社會急切需要。

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跟進委員會將於昨日上午開會,跟進《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中關於土地保障的措施。土地工務局局長黎永亮、副局長麥達堯、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梁耀鴻等官員列席會議。
會後,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跟進委員會主席崔世平、秘書馬志成向傳媒介紹會議情況。崔世平介紹,為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更大作為做好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個必做題,政府在2023年11月1日正式公布了《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文本,其中在第七章《保障措施》中,共羅列了八項保障措施,而當中第四項則是「土地保障」。其內容是,落實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商業區、工業區及旅遊娛樂區三類主要經濟產業用地布局,為推動金融、零售、餐飲、會展、休閒、旅遊、工業和不同類型產業發展提供土地空間。增加經濟產業用地。於口岸周邊、部分現有城區、新城區,以及氹仔北側增加商業區和配套設施,提供更多興建商廈的用地;推動現有旅遊娛樂區與周邊土地協同發展;配合青洲珠澳跨境工業區、路環聯生工業邨、北安及九澳的工業區產業升級,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加強土地管理,妥善利用土地儲備,配合特區政府的產業發展政策及規劃部署,適時作出批給及利用。

工務局沒有自主控制權使用土地
崔世平表示,經過和政府官員近兩小時的交流後,委員會發現工務局規劃部門工作量非常大,但人手卻很有限,基於上述理由,一塊土地可能需要進行多個規劃,在取得較合適決定或選擇時方可向外公布,以致社會對當局產生政府對土地沒規劃的誤解,事實上當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當局工作要到「八八九九」才能「浮上水面」,在透明度和知情權方面與社會有落差。
同樣為城市規劃師的崔世平認為當局目前做法合適,他分享自己經驗指很多時在構思項目過程中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求證過程中可能發現當初設想「行唔通」,倘匆匆對外界公布恐令自己陷於尷尬局面。
委員會亦發現土地儲備位置與社會需求不匹配,會上有不少議員提到居民對停車場、休憩空間需求大,但現時政府的土地儲備大部分位處離島,反而澳門半島土地儲備有限。此外,有見現時政府土地儲備充裕,坊間對當局有「唔做嘢」之感,崔世平引述政府官員解釋稱,作為土地管理部門,工務局並沒有自主控制權去使用土地,需要與有關職能部門溝通。
增加土地供應量方面,工務局制訂了計劃,把土地的兼容性調動起來,即在「總規」中土地雖已指定了用途,例如住宅用地不能做工業用途,但可以有商業元素,同時當局增加了建築體量,透過不同手段為不同產業提供發展空間。
委員會倡設土地儲備管理制度
崔世平表示,近年政府回收了大量閒置土地,會上不少委員關注當局如何管理好相關土地,而非任由其「養蚊」、「養草」,況且土地管理,例如除草可能會產生一些開支,政府部門預算是否足夠成疑,委員會建議政府應建立土地儲備管理制度,並制定相關管理預算,令相關土地得到適當維修保養。
會上也有委員提出臨時使用閒置土地問題,政府回應指未來不會再作出臨時批給土地,委員會建議政府可考慮設立新臨時佔用制度,當團體、行業、社會有需要時,可按社情民意用好土地。他謂:「因為司長成日都講,借咗(地)畀你,你又未必會還返(政府),建立一個好嘅臨時佔用制度,可以將土地釋放出嚟使用,臨時用途回應社會急切需要。」
崔世平又提到,舊區對社區設施需求大,政府一直以來只能見縫插針式增加相關設施,委員會建議政府複合利用土地,例如舊望廈體育館項目重建後兼具社會設施、運動場、停車場和社屋設施,這種複合利用土地方式值得大力鼓吹。
對於委員會建議,崔世平引述政府官員回應指會研究,委員會希望當局會有回應。被問到倘推臨時佔用土地制度,是否需要修改現行《土地法》?崔世平稱,政府代表沒有對此作詳細解釋,委員會希望當局以新的眼光、新的角度、新布局考慮土地的臨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