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科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一周年 科大:冀續推澳航天科技創新發展

2023年5月21日「澳科一號」成功發射(央視新聞圖片)

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簡稱「澳科一號」)於2023年5月21日成功發射,昨日(23日)是衛星在軌運行及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一周年,澳門科技大學昨舉辦「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一周年成果匯報及分享會。澳科大副校監兼校長李行偉表示,「澳科一號」衛星已經進入了大規模數據處理和科學研究的階段。他相信「澳科一號」將成為航天科技產業領域具有影響力的新名片,吸引國際國內高端航天科技人才,推動澳門航天科技的創新發展。

澳門科技大學昨上午舉辦「澳星在天 捷報飛還」,「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一周年成果匯報及分享會。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代主席鍾怡、中聯辦教青部副處長徐之平、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行政委員會委員葉桂林、澳門經濟及科技發展局科技廳廳長陳祖榮、澳科大校監廖澤雲、澳科大副校監兼校長李行偉、澳科大基金會監事會監事長徐偉坤、澳科大校董會秘書長陳季敏、副校長唐嘉樂、譚廣亨、姜志宏、龐川,澳科大校董會校董許敖敖、吳培娟、何富強、華年達、麥瑞權、鄧君明、蘇香玫,澳科大協理副校長、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院長張可可,以及澳科大教職員學生200多人參與是次分享會。

200科大學生教職人員出席成果匯報會

冀打造中國航天國際化交流平台

李校長致辭表示,今天是「澳科一號」衛星在軌運行及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的一周年,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重託,協同澳門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支點並利用澳門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打造中國航天的國際化交流平台,而「澳科一號」衛星項目的開展正是其中一項重大實踐。它將成為航天科技產業領域具有影響力的新名片,吸引國際國內高端航天科技人才,推動澳門航天科技的創新發展。

李行偉

「澳科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開闢了內地同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合作的新路徑,他期待「澳科一號」衛星取得豐碩成果,促進與內地、國際間緊密合作,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為「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做出新的貢獻;為航空航海導航、空間天氣、礦產及油氣等領域提供高品質服務,為國家航天事業添磚加瓦。

已初創建四維高精度地球磁場大模型

「澳科一號」衛星採用「A星+B星」聯合觀測模式,A星搭載高精度矢量磁強計、標量磁強計等載荷,主要用於地球磁場探測;B星搭載高能粒子探測計、太陽X射線儀等載荷,主要用於獲取太陽輻射、高能粒子等服務於地磁探測的空間環境數據。

張可可則介紹指,目前「澳科一號」衛星已繞地球飛行近5,600圈,所有科學載荷運轉正常,而該地球磁場數據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最高精度地球磁場時空數據。「澳科一號」衛星科學家團隊通過分析了「澳科一號」A星的地磁觀測數據與B星的太陽X射線觀測數據,準確測量了最近地磁暴中的地球磁場強烈的時空變化與相關的太陽耀斑,代表了我國首次基於高精度地磁衛星對地磁暴中地球磁場巨變的觀測,對於地磁暴科研以及未來開展潛在地磁暴災害實時預警具有重要意義。這是「澳科一號」衛星投入使用以來的一個重要發現成果;「澳科一號」科學團隊已初步創建了《四維高精度地球磁場大模型》。

2024年5月21日1604分「澳科一號」衛星實時軌道情況

他續稱,由於「澳科一號」衛星科學與應用的重要性,現有18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丹麥、加拿大等,與「澳科一號」衛星項目簽訂了交流合作協議,已成為澳門的一張科技名片。

澳門衛星地面站培育學生航天知識

隨後由「澳科一號」衛星項目團隊成員進行衛星運行情況及成果匯報,首先由「澳科一號」衛星工程項目地面系統副總工程師肖建峰介紹澳門衛星地面站目前的運行及應用,肖建峰表示,目前衛星地面站運作情况良好,除了能穏定接收「澳科一號」衛星龐大的數據接收任務,還參加了國家高分、風雲、寬幅遙感等重大空間項目的衛星遙測與數據接收任務,充分發揮澳門衛星地面站的潛力,牢記習主席囑託,融入國家航天科技及深空探測發展大局。同時團隊也依託澳門衛星地面站和澳科衛星科學與應用數據中心,開展了多場面向澳門學生的航天科普活動,培育同學們學習航天知識,促進澳門特區多元發展。

「澳科一號」衛星作為國際首顆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國內地球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將顯著提高我國空間磁測技術水平。該項目由國家航天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開展,探測數據由雙方共享,開闢了內地同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開展合作的新路徑,拓展了以內地為基礎、澳門為窗口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廣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間,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和航天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