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煎好一碗中藥

中藥煎煮是中醫治療的重要環節之一,通過煎煮可以提取中藥的有效成分,以確保中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發揮其療效。然而,要煎出一碗好藥,並非只是將中藥放入鍋中煮沸就可以,而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中藥煎煮的知識和方法,煎製一碗中藥,以達到藥到病除。

1. 煎藥工具: 煎藥的器皿一般以瓦罐、砂鍋為首選,其次搪瓷、不鏽鋼亦可,但忌鐵器、銅器,防止這些金屬物品與藥物產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藥並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現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或專門的煎藥壺 。

2.中藥的浸泡與水量:把藥物倒入藥鍋內攤平,然後加冷水至高出藥平面少許,使水高出藥平面約2~3厘米,浸泡0.5~1小時,浸泡時間不宜過久,如果方中花葉類藥物較多,吸水量較大,煎煮前應補充加水,如果覺得草藥有泥沙,可用水漂洗一下,不能沖洗及浸洗,以免藥物流失。

3.煎藥火候: 煎煮過程的火候控制很重要。「火候」,是指煎煮中藥材的火力大小與火勢急慢,中醫將煎藥的火候,分為「武火」(大火)與「文火」(小火)兩種。一般家庭煎煮中藥材,建議選用「先武後文」的方式,意思是說,先用武火(大火)急煎,使藥劑迅速煮沸,再改用文火(小火)緩煎20~30分鐘左右,使藥湯處於微沸狀態,持續煎煮出藥材有效成分。在熬中藥湯的時候,一定要加蓋,盡量使有效成分保留在湯汁里。

4.煎藥次數:火候的控制也要取決於中藥材的性味與質地,一帖藥約可煎煮兩次,分成頭煎與二煎兩次煎煮。頭煎以大火煮至沸騰,改小火保持微沸狀態,而二煎則是頭煎結束後濾出藥汁,重新加入冷水至高於藥材0.5~1公分,以大火煮至沸騰後10~15分鐘,改小火煎煮。

5.單包藥物如何煎製: 先煎:即提前煎煮10~30分鐘,如磁石、石膏、代赭石、龍骨、牡蠣、龜板等礦石、貝殼、動物角甲類藥物,因其質重難煎,宜打碎先煮,然後再入他藥;川烏、草烏、生半夏、生附子等有毒藥物,則應先煮數小時,以減低其毒性。

後下:就是將其他藥煎好時再下,只煎5~10分鐘,不宜久煎,以防止有效成分逸散,如薄荷、藿香、白豆蔻、砂仁等氣輕力薄的芳香藥物,以及取其氣味而無需久煎或不耐久煎者,如大黃、鈎藤等。

包煎:即將粉末、帶毛或過於細小的藥物用紗布將其包好,再入鍋內煎者,以防煎後藥液混濁或服藥時刺激咽喉,如青黛、海金沙、滑石、蒲黃、旋覆花、車前子等。

另煎:某些貴重藥如冬蟲夏草、藏紅花、人參、西洋參等,為使充分發揮藥效,並防止被其他藥材吸附,可另煎服用。

烊化:又稱溶化,一些久煎易黏鍋煮焦,且易附著其他藥材而影響他藥有效成分溶解的藥物,如阿膠、鹿角膠之類,用時應在他藥煎好後置於藥液中溶解。

沖服:散劑、丹劑、汁液,如麝香、三七粉、琥珀粉、珍珠粉、牛黃粉等可以不煎,用藥液沖服。

服用時間也會影響療效

煎煮中藥材的過程中,需隨時攪拌藥液,才能均勻地煎出有效成分,避免將藥液給煎乾或煎焦了,但如果不小心把藥煎乾了,別不捨得丟棄,因為其中所含的醣類、胺基酸等均已遭破壞,整帖藥幾乎完全喪失療效。

作者: 廣慈醫療中心  陳梓堅 中醫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