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百年老字型大小貴陽同濟堂的前身今世後續——貴陽同濟堂的另一個創辦人於德楷

晚清在貴陽除了高家、華家和唐家出名之外,還有於家。貴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園先生曾說:“吾觀遜清季年,官權替而紳權漸興,其名則主持清議,其事則提倡教育,發展實業。若浙江湯壽潛、江蘇張謇、直隸嚴修,其最著者也。自餘各省,往往具體而微。仲芳崛起貴州, 遙與諸公相應和”。他把于仲芳和湯壽潛、張謇、嚴修這些晚清實業巨頭相提並論,評價不可謂不高。

于仲芳,即於德楷(1842~1913) ,貴築縣(今貴陽)人。少時家貧,往四川投靠舅父顏國佐。得識唐炯,參與平蜀、援陝,薦保候補縣丞。清同治七年(1868)隨唐炯援黔,任管帶中營。敘功以同知用,並賞花翎。同治八年(1869),以四川官軍克復貴州清平縣城,賜巴圖魯名號。唐炯問於德楷,你是不是準備改武職。于德楷想繼續走文職這條路。唐炯就說要多讀書,“讀四書,閱《資治通鑒》,我可以給你當老師”。經唐炯點撥,“由是丹黃錯陳,晝夜攻苦,久之,函劄能自達意”。光緒初,在貴陽與唐炯、羅文彬重修陽明祠。築宅園“梅花別墅”于董其壩(今白雲區董其壩),將沼澤地改為水田,在坡坎上栽種數百株梅花。奉命辦團練。光緒三年(1877)應邀赴川。唐炯原擬以沿赤水河鹽務司局交於德楷管理並統帶一軍,于德楷亦準備帶劉崑山及原在四川所領洋炮一同入川。後未果。四年(1878),補涪州同知,約羅文彬赴涪州幕,待羅服喪滿後為其捐道台指四川,羅婉拒。八年(1882)任萬縣知縣時,被人告了禦狀,說他“用鹽勇站堂”。十二年(1886)補石柱同知。唐炯奉命督辦雲南礦務後,于德楷護送其至昆明,協助唐炯“履勘礦區,次第施工,規模畢具。始辭炯,返貴築”。
光緒十四年(1888)與唐炯合資4000兩銀子(實為3900兩)在貴陽新街(今正新街)於宅開設同濟堂中藥店,其中唐家三份共3300兩,於德楷600兩。其宗旨為“同心協力”“濟世活人”,以“購藥須出地道,製作必須精細,配售必依法度”為信條。店內所用的裝藥的瓷壇罐都是到江西景德鎮定制的。于德楷介紹他在漢口的老友黃紫卿擔任掌櫃。黃系江西人,通曉醫理,熟識藥物,並且有一定的經營管理水準。唐、於還提出100兩幹股給黃。店堂正中懸匾“一言堂”,意即言不二價。兩邊掛“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兩塊牌子。店堂內備有長板凳和茶壺茶杯,供顧客等候配藥時之用。同濟堂藥物齊全,師徒們熟知藥物的寒、熱、溫、涼“四氣”和辛、甘、苦、酸、鹹“五味”,炮製尤精。還立下“通宵值班,晚間營業”的店規。揀藥時按照“驗方-抓藥-審藥”的店規,經多次覆核,確認無誤才分包並交病家驗實後發出,並允許病家攜方驗渣。聘請貴陽名醫何獻琪、嚴仲麟、許沛公(字少農)坐堂應診。同濟堂廣收官藥方劑,店制成藥六種,自創十二秘方。在流行性疾病季節,同濟堂免費為市民提供預防用藥“時疫茶湯”。常年為貧民、災民施醫施藥。同濟堂前臨新街,後抵鐵局巷。在鐵局巷開有兩個窗口為貧民,災民施粥。20世紀30年代同濟堂搬至現在的營業地點。
黔中文化名人陳恒安(筆者舅外公)先生有詩曰:“我聞于公種梅五百樹,至今梅繞於公墓”。“卷懷而藏”,努力於社會事業的於德楷與“無意苦爭春”的梅花作伴是再合適不過了。

前述在築宅園“梅花別墅”于董其壩。留下的《染慎齊稿》的《梅花別墅記》一文中,作詳細描述。

不僅如此,還留下了百餘函(套)冊,清朝、民國手抄、石刻、木刻版醫藥古籍,以及瓷器等。
其中,不乏有與故宮同款的明宣德牡丹花天球瓶、四季花卉紋罐、清雍正仿哥釉五孔瓶、清乾隆鬥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等。

民國以後,“同濟堂”開始請人印製專用的包藥紙,紙上印著 藥名、性味、功能。顧客進店後將醫生開的處方交給專門計算藥價 的先生,然後交錢給收款人,等加蓋店章後再交給司藥員。撿好的 藥獨立分包,由校對師傅逐味査實無誤之後才發給顧客。
1958年大躍進以後,包藥紙上印有說明和逐一分別包每一種藥的優良傳 統,看不到了。民國10年以後,貴陽方有中醫師坐堂看病。“同 濟堂”、“協濟藥莊”是最早請坐堂中醫的。名中醫唐積福(字希 澤)、方以正、宋北垣、王希仲、陳慎一、楊濟民、許沛公等人,都曾在過“同濟堂”應診。
在過去的歲月裡,“同濟堂”的生意越做越大,這首先與它多年來製藥精細有關。採購藥物時,仔細鑒別,不許偽劣品種混進店。並且,盡可能地購進道地藥材。例如,枸杞買寧夏的,黨參買 潞州(屬山西省)的,茯苓買雲南的。加工時,按照藥物的屬性,分清君臣佐使,一律尊古炮製。遠志要去芯,桃仁去皮,棗皮去核,熟地要酒蒸久曬……熬龜膠時,用油枯作燃料,燒3天3夜;做陽產膏時,內中那一兩名貴的麝香決不可以少放;制八寶眼藥,劑中的爐甘石研了又磨,要研磨一個來月。數十年中該店保持了這種認真負責的傳統。過去,同濟堂還有過代客煎藥、對少數困難客戶半價收費,節日對大眾佈施(送一些中成藥、膏藥等。老人們還記得,好幾個端陽節之前夕,去藥店要“香面”做香雞心包之事)抗戰八年,藥品緊缺。同時淪陷區大批難民湧入貴陽,省內 “霍亂”又數次流行,使“同濟堂”的生意特別好做。那時候,它與 雲南的“曲煥章白藥廠”、“楊大安批發藥行”、重慶的“同君閣”和 “德春生藥行”、廣州的“洪興藥房”、“何濟公”以及北平和漢口的藥號,都有著廣泛的業務往來。
民國37年,市中藥業同業公會成立。50年代初,在工人中建立了工會組織。1956年,“同濟堂”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它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在漫長的歲月裡,“同濟堂”出過不少人才。當年,學徒出身的吳公肅做到貴陽縣財政科長,薛蘊琪做到獨山專員公署秘書,莫盛清做到商業醫院中醫師、許沛公出任貴陽醫學院門診部中醫師……還有到大專院校或中學去任教的,或調到省級事業單位工作的。當然,更多地調出去的仍舊從事中藥工作。解放後成立市人民醫院、雲岩區醫院、南明區醫院、市中醫醫院(今中醫學院附一院),以及成立“德昌祥”中藥製藥廠時,“同濟堂”都一次又一次地支援了一批批有經驗的中藥技術人員,為貴陽市祖國醫藥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99年,“同濟堂”,根據政府的要求,由貴州仙靈藥業公司資產重組。仙靈藥業沿用了百年老字型大小“同濟堂”。成立了貴州同濟堂藥業公司,之後,企業上市。
延伸閱讀:
于仲芳(德楷) 的祖先是安徽巢湖人 ,一世祖叫俞廷義。俞廷義有三個兒子叫通 海(字碧泉)、通 淵 、通 源,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在朱元璋的野史正史都有記載。 于仲芳(德楷)原姓“俞”,不是幹溝“於”。在“靖難之役”,二世祖(通 源)率部抗擊燕王戰死後,他有一個兒子遭受燕王朱棣迫害,改名換姓逃到貴州開陽定居。改“俞”姓為“於”姓 ,並改名“於旗”,現在於旗的墓還在開陽。開陽有於家寨 ,還有幾百戶人。過了七八代後,老祖公遷居到貴陽,在貴陽狀元巷居住。李芳先生所寫于仲芳(德楷) 的情況,是有史料依據的。與于仲芳(德楷) 有共同語言的族人有于德懋(字森圃)、 於德坤(字業乾,生長于貴陽)。其于德坤是孫中山先生派到貴州建黨的特派員,在銅仁被人殺害。
于仲芳(德楷)一生,不僅是創辦“同濟堂”,更致力於貴州各項事業。據史料記載,于德楷曾任清朝知縣,曾深受梁啟超先生賞識。歷史掌故:1、光緒十四年﹙1888﹚,于德楷與雲貴總于德楷督唐炯合資在貴陽正新街開設“同濟堂”藥店,後成為貴州中藥行業中聞名遐邇的老字型大小該藥店。2、于德楷晚年提攜了兩位青年才俊,他們是憲政派的任可澄與自治學社的周素園(參加過辛亥革命、紅軍長征、出任過八路軍總參議、1950年任貴州省副省長等職),這兩人後成為貴州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3、光緒三十三年﹙1907﹚6月,于德楷出資創辦貴州第一張報紙《黔報》,特聘周素園為主編。4、于德楷是貴陽一中的創辦人之一,他還親自參與了創辦蠶桑學堂和通省公立中學堂,並籌建貴州農務總會貴陽公立師範學堂,對貴州後來的經濟發展、文教振興、民智啟迪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位深受維新思想薰染的貴陽士紳,在外侮日深、國家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以“如欲治國平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豪情壯志,投身于救亡圖存的維新運動中,辦報紙,興實業,建學校,育人才,畢生致力於地方經濟,民生公益,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成為貴州清末民初可圈可點的人物。
于本崇(1906~1989) 微生物學家。於德楷之子。1940年國立貴陽醫學院畢業。1940年國立貴陽醫學院任教,開設臨床細菌學檢驗課程。1941年,深入安順疫區,為當地百姓接種疫苗。1942年有效控制了霍亂在貴陽的流行。1946年公派至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病理系留學,任細菌學研究員。與澳大利亞學者合作發表論文“紅細胞外膜提取物體外抑制流感病毒PR8株的血凝作用”。1949年後,歷任貴陽醫學院臨時院務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微生物教研組主任、圖書館館長、總務長、副院長,教授。1956年分離出H2N2(稱為甲2型)病毒株。從事過包括病毒、真菌、細菌L型等微生物在內的科學研究,還研究過中草藥的殺菌作用、免疫白細胞、HLA免疫球蛋白等。參加《英漢常用醫學詞彙》的審校工作,獨立編寫了《常用拉丁微生物名詞》。還參與編寫與審校了《英漢免疫學辭典》的部分內容。夫人霍蘊新(1913~1991),婦產科專家。歷任貴州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貴陽市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院長,貴州省婦女聯合會副主任。中華婦產科學會常委、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貴陽分會副理事長,婦產科學會主任委員。
于子真(1902~1988) 婦產科專家,于德楷之女。學成後在貴陽開辦第一家西醫婦產科診所“子真診所”。1961年~1966年任貴陽市衛生學校副校長。
于 鴻(19?~2018) 婦產科專家,于德楷最小女兒。畢業于貴陽湘雅醫學院(現貴州醫科大學前身)。
于燕嬪(查維佳)于 鴻女兒,肖連宇女婿。
在百年歷史的長河之間,江山巨變店亦變人也在變。感謝于家的親友、前輩提供的口述和文史資料。
(本文部分章節摘自于貴州省政協文史資料第三卷《長河萬古斯堂萬古——貴陽“同濟堂”中藥店百年簡史》和《旮旮角角貴州史丨貴陽同濟堂的另一個創辦人於德楷》。)
作者:肖連宇 影藝學博士 國際金牌攝影師 法國2019坎城攝影節金像獎得主 退休公務員、藥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