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快增加的士數量解決「打的難」問題

交通事務局提出的的士收費調整方案建議,首1,600米起錶由目前19元調升至21元,跳錶收費由目前240米縮短至220米,停車等候跳錶時間由60秒縮短至55秒,而每跳則維持2元不變。隨著物價上漲,的士經營成本隨之提高,的士加價無可厚非,然是次加價方案並未令各方滿意。
的士收費調整上一次為2017年,時隔7年再次調整,在燃油費、維修費等經營成本不斷上升的同時,的士業界更歷經三年疫情的寒冬期,據的士團體去年向交通事務局提交的方案,整體加幅約為一成八,惟今次交通事務局所推出的回應方案,整體升幅僅約為一成,的士司機業界對之無奈接受,不過也認同調整的幅度需要取得社會各界平衡。
不單止的士業界對是次加價方案未能滿意,居民對的士加價亦同樣「有嘢講」。市民在經歷三年疫情的情況下,收入仍未「回氣」,加上通脹壓力下,可謂百物騰貴,生活壓力未減少下,的士卻在此時加價,可謂雪上加霜,然而居民更為氣惱的是,即使的士加價,同樣要繼續忍受「打的難」問題。
的士、公共巴士、輕軌等均是本澳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與內地等近鄰地區不同,本澳並沒有網約車,的士成為「網約車」的唯一替代品,然而在內地、香港等地,在民生區預約網約車是輕易而舉的事情,在澳門民生區卻是「一的難求」。
筆者認為,本澳是否引入網約車是另外一個議題,當局當務之急是要解決「打的難」問題,正如議員提出,本澳的士總體數量並不能滿足旅客及居民的需求,因此儘快增加的士數量才是解決的士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