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德堂打造文創產業試點成功 團體:「以商養藝」較有持續性
特區政府與六大休閑企業,正努力推動六大歷史片區活化工作,在不同的項目中,均加入了文創或藝術元素,希望持續推動本澳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上兩屆特區政府起,已致力推動及扶助文化創業產業的發展,當年選擇了望德堂區作為其中一個凝聚文化創業產業的試點,經過十多年,該區目前有不少特色商店、精緻的輕食餐廳,成功吸引不少旅客「到此一遊」。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副理事長李少玉表示,經過多年的工作,望德堂區文創氛圍見成效,除了吸引旅客,亦吸引不少年青人到此創業,舉辦不同的藝文活動等。她認為,由地區的文化創意,以至到成為一個經濟可以營運的文化創意,「以商養藝」會較有持續性。
本澳旅遊業於疫後經歷轉型,由過往的團體遊,走馬看花式的參觀行程,轉向個人遊、社區遊、文化旅遊,發掘城市內涵。望德堂由於整個片區保留較多的葡式建築物,區內又有教堂、葡式石仔路,婆仔屋、瘋堂10號創意園等,單是硬件,已經能夠充分展現出濃厚的文化創意氛圍。李少玉表示,經過多年的工作,望德堂區文創氛圍見成效,區內的硬件(建築物、藝文場所)建設成熟,加上長期舉辦不同類型的展覽、活動等,為區內注入了活力,以及打造出文化創意產業凝聚的氛圍效應,除了吸引旅客,亦吸引不少年青人到此創業,近期更有不少的特色商店進駐,如特色咖啡、特色餅食/烘焙、名牌店,反映出區內的營商氛圍能夠吸引到以文創為主的創業人士及商鋪進駐。
問及區內營商環境時,她表示,區內的商鋪空置率十分低,即使在疫情期間,都比較少商鋪結業,目前遇上租約屆滿,商鋪更換的時期。
要令區內有生命力
李少玉續指,區內的文創活動,例如展覽、藝術交流活動,除了疫情管控期間曾停辦,疫情中大部份日子沒有停下來活動,而且持續擴大不同方面的範圍,包括美術、陶瓷藝術等,故疫情期間,對區內的藝文活動影響不太大,反而疫情令居民增加留澳,提升了區內人流。疫後人流亦因為疫情期間的人氣累積而有所增加;目前,望德堂成為了拍攝結緍照、旅客旅遊及藝文活動打卡點。
正正由於人流、文創活動的匯集,令望德堂區持續有活力,起到聚人、聚商的效果。她認為,由地區的文化創意,以至到成為一個經濟可以營運的文化創意,「以商養藝」會較有持續性。
單片區無法獨行
望德堂算是本澳比較成功的一個有自身特色的片區,如何能夠聯動其他區份、周邊區份,擴大效應?李少玉認為,單片區無法獨行,需要整個社區,聯合其他區份去做才能起到成效。故此,望德堂區與中南區、荷蘭園等串連舉辦不同的活動,包括透過參與「澳門老街巡禮」等不同的宣傳及活動,同時持續透過特色活動,例如電子打卡等多方面去做,令人流、吸引力可以持續增加,最終做到「以商養藝」。
本地品牌分享經驗
李少玉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範圍很廣泛,可以包括品牌的創立與經營、藝術創作等,時裝設計和自家品牌便是其中一環。好時節品牌代表李卉茵表示,於2018年與生意伙伴創立了自家時裝設計品牌,也於關前街開設了實體店,由於疫情及經營成本高等問題,實體店於疫情期間無奈結業。
李卉茵與生意伙伴對於澳門的時裝市場、以至文化創意產業都有信心,但她指出,在本澳要走實體店和將產品市場化的路線並不容易,當中最大原因是本澳產業結構鏈不成熟。她以時裝設計及生產為例,指出由於本地缺乏裁縫,將設計在本地投產,成本高,另外,時裝的倉存壓力也大,一批貨「賺頭蝕尾」,倉存也會造成營運和成本的壓力,另外便是租金高、市場細等問題,令經營自家品牌、實體店並不容易。
實體店雖然結束,其品牌「儲落」不少客源,其後轉到接訂單、設計和接受訂造演出服飾、首飾設計和訂造等業務。李卉茵建議,本地文創業界多到內地及其他地方「走走」,擴闊視野,也有助提升競爭力,同時可以借此了解地區行情,如內地生產鏈的情況,以便將自家品牌/設計投產。
另外,在網絡發達年代,她認為,可以善用網上平台,拓展直播帶貨、網店等業務,把握更廣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