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的普及將推動汽車保險業的變革
汽車保險一直是市場上的剛需,每一輛汽車都必須要每年付款購買,否則不能在街上行駛。對於澳門的汽車保險來說,雖然價格不比鄰埠那麼高昂,但對部份車主來說,也是一筆不可避開的支出。傳統而言,每年的汽車保費依據受保車輛的索賠紀錄、車型、車主年齡、車輛的年期等來綜合計算;因為這都是一般保險公司有能力取得的客觀可靠資料。但在今天而言,當中很多問題一直沒法解決︰首先是在轉換投保公司時,以前的保險檔案紀錄不能全部轉移,每家保險公司的計算也不盡相同,導致轉換保險公司有機會讓車主支付更昂貴的保費,這在市場公平競爭中是不恰當而應避免的,因會造成不公平競爭。此外所謂索賠紀錄也不可靠,在當今的保險條件中的自負金額(俗稱「墊底費」)愈來愈高之下,當不幸遇上交通意外,大家都受制於高額自負金額而寧願選擇私下和解賠償,讓保險公司內的索賠紀錄一直維持零意外,失去真正參考價值。對於一些平常較少用車的車輛來說,相對每天都用車的車輛,每年保費的平均成本亦可能不太化算。在較大規模的市場來說,保險行業之間在競爭之下,怎樣把客人留住,或怎樣把別家公司的客人吸引過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至於需要購買保險的車主來說,最重要是收費合理,符合自己的使用需要。所以,在海外地區,為提高競爭力,汽車保險近年先後出現了其他的計算方式。當中一種是以里程為計算標準(即mileage based),這種特別受低用量車主的歡迎。當然,在道路上的行駛時間愈長,意外風險必然成正比增加,所以里程基數較大的車主需要繳付更多的保費,客觀來說可能是較合理的。除此之外,由於不同行駛里程引來不同的計費標準,例如不同時段行駛也有不同收費,相信會反過來減少車輛被濫用;尤其是在繁忙時段,更有助減少路面的交通量,以及達至更環保的效益。理想是如此優美,現實是否會很骨感呢?關鍵是,保險公司需要獲得車輛客觀如實的使用數據,並以之作為計算基礎。這在以前來說根本不可行,但隨著電動車的普及,電動車有能力通過車內的傳感裝置獲得各種數據,不單是里程及時間數據,更可以是衛星定位、速度、加減速習慣,若果使用我們北斗衛星定位的車道級別定位,更可以用作參考駕駛人的習慣,然後使用人工智能來判斷當中的整體行車風險,令汽車保險的保費更精準合理。未來汽車保險除了上述的里程為標準計算方式之外,也可引入更精準的使用方式作為計算標準,就是 usage-based 的汽車保險服務。當然,這會催使保險公司與車企的合作;更可能像特斯拉那樣,車企直接推出汽車保險業務,保證數據不會外流和準確地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