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之地——平壩天台山

如果說天台山,相信很多人會想到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天台宗發源地浙江天台山,但其實貴州平壩亦有一座天台山,此天台山無論地理面積、海拔、歷史都不能和浙江天台山所比,但其卻聲稱為「黔南第一山」,自然有其獨特的原因,該山是集佛寺、道觀及軍事堡壘於一體,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壩天台山位於貴州安順市以東27公里的平壩區天龍鎮,其海拔不高,天台山高約70米,大約25層樓高,但是在附近群山之中,孤峰一蒂,兀起平疇,其山勢極為險峻,東、南、西三面為絕壁,唯北面為陡坡,建有石階可登山,山頂建有伍龍寺,該寺是用石頭依山勢建造,寺廟的無論顔色和材質都與山石渾然一體,空間組合非常絕妙。中國著名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到當地參觀後,讚譽伍龍寺為「山地石頭建築的絕唱」。

平壩天台山的名字由明代洪武年間由軍兵所起,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在中原建立大明政權,為了消滅西南地區的星餘武裝力量,於是實施「太祖平滇」戰略,指派傅友德、藍玉、沐英為將率領三十萬大軍從辰、沅出發征伐雲南。戰後,朱元璋下令留兵駐守雲貴,當時明軍將士屯軍屯堡地方。將士四出探索附近地勢,見平壩衛飯籠驛發現一山,山峰如柱,山頂上有平台,似登天高台,於是便以「天台」為名,取登天平台之意,並將此山作為觀望台。

到了明代萬曆十八年(西元1590 年),天下經已平定,天台山的軍事作用大不如前。白雲僧人在山頂就建了寺,到寺拜佛者眾,天台山及其天台山寺名傳了開去。到了明末清初,明朝叛將平西王吳三桂的叔父吳鳳,經常上山的寺廟參拜,被高僧道化在寺內出家,他將朝服、朝笏、佩劍等珍貴物件留在寺中,吳三桂路經此地,曾上山拜望叔父。至今,古刹之中仍保留了吳鳳朝服、朝笏、佩劍等珍貴文物。

天台山之寺廟一直稱為天台山寺,直至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936年)擴建寺院期間,當時住持本安和尚籌資擴建伍龍寺,培修大月台和小月台,並在兩台間砌厚實高大牆壁。並請文人繪製圖畫與構思楹聯,有一天,本安和尚夢見伍條龍躺臥在寺廟房頂,他於是尋訪工匠雕畫刻字,用石灰膏按夢中所見製作了五條白龍在屋脊上,工程竣工之時,便將寺廟取名「伍龍寺」,從此改天台山寺為伍龍寺。

目前,伍龍寺的規模為主體建築包括大佛殿、兩廂配殿、韋馱殿、玉皇閣、祖師殿、鐘樓和藏經樓;附屬建築有葉風亭、望月台、天街、山門牌坊等。由於天台山並不高,故登山的難度不大,登山過程有月台,上有石枱石椅可以稍作休息,途間可以見到當地人用樹枝支住突出的岩石,用樹枝寓意為自己的腰骨,強壯但能頂起大石,當地人稱這樣用樹枝支起岩石,腰痛就會好。如果讀者有腰痛問題,在登山時也不妨找樹枝支一下岩石,看看有沒有神奇的能力治好腰痛。
地址: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滇黔公路右側2公里處
登山及入寺:免費
攝影/撰文: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