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二)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要建設主軸為廣深港、廣珠澳科創走廊,極點為港深莞、廣佛、澳珠,多城市合力支持的「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當前,由於粵港澳三地財政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的差異,導致大灣區科研資金的流通受阻。另外,三地科研物資流通管理機制尚不完善,科研設備流通成本較高,設備共用規則限制也較多。粵港澳大灣區要加強科技創新合作,打通區內人才、資金、技術、資訊流通的障礙,形成創新合力,共同建設粵港澳國際創新中心。
做好粵港澳大灣區外迴圈。利用港澳的特殊地位和粵港澳大灣區良好的區位優勢,虹吸全球生產和創新要素。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國際頂尖科技人才。近來,大灣區人才引進機制不斷創新,如,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綠卡制度」,對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要素集聚將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除了引進高端的國際人才,粵港澳大灣區還要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及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有利條件,大力吸引外資,爭取更多的世界500強企業到大灣區設立企業總部,爭取更多的資金投入大灣區的科技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強對外貿易。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11個城市中,香港、珠海、深圳進出口總額分別位列前三,引領著大灣區對外貿易的發展。2023年前7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3.55萬億元,同比增長0.4%。其中,民營企業成了我國外貿的主力軍,民營貿易總額占我國貿易總額的52.9%,民營出口總額占我國出口總額的63%,大灣區眾多的民營企業功不可沒;汽車出口增長118.5%.,比亞迪電動汽車出口大放異彩。因此,大灣區應該積極扶持民營企業,促進電動汽車、手機、鋰電池、太陽能設備等產品的出口。同時,應該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建設,RCEP協議釋放出的紅利,通過出口促進產業發展,帶動內外迴圈的運行。
加強對外投資,構建中國自主可控的全球價值鏈、創新鏈。大灣區民營製造業是廣東企業境外投資的主力,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珠海等5個大灣區城市走出去企業規模占到廣東全省的90%以上。粵港澳大灣區要積極利用好港澳這個超級聯繫人,給予我國走出去企業金融支持、資訊支持、法律支持、政策支持,努力培育中國的跨國企業,提升企業國際化運營能力,利用「一帶一路」倡議,RCEP協議以及我國參與的上海合作組織、金磚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契機,積極投資海外,開拓海外市場,構建中國可控的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促進我國內外迴圈的順利運行。
作者:廣州商學院經濟學院院長 林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