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屋永遠姓「經」失槓桿作用 議員建議恢復經屋六年禁售期
最新一期經屋申請推出逾5,000個單位,但至今只收到1,702份申請表。經屋滯銷,政府宣布暫停建夾屋,加上明年1月1日起政府調整一般樓按成數為七成,加大居民首置私樓門檻,經屋可能成為經濟能力一般人士的唯一置業「出路」。議員林宇滔直言,經屋永遠姓「經」,令經屋失去槓桿作用同時,購買者被「鎖死一世」沒有向上流機會,由申請到上樓過程又非常折騰,居民不選擇經屋屬正常,經屋設適當禁售期是最簡單、政府責任最少的方案,他促請政府還原基本步,恢復經屋6年禁售期,讓經屋起到調節樓市的槓桿作用。
因應政府修改《經濟房屋法》,由2021年起出售的經屋永遠姓「經」,不具投資屬性,購買經屋後只可售回給房屋局,而出售價為購入價,且須扣減還原工程等費用。單位售價由行政長官批示訂定。最近一輪經屋申請推出5,415個單位,由今年9月27日開始,為期3個月,至11月25日共收到1,702份申請,據房屋局資料,1,314份已齊備文件之申請的家團結構統計中,約一半是個人申請者,佔647份申請,其次是2人家團佔331份、3人家團有218份、4人家團佔99份、5人家團佔14份,6人家團有5份,沒有7人或以上家團申請。
政府行政手段壓抑剛性置業恐慌
與2021年經屋法修法後首度接受申請,當時收到的11,707份申請表比較,今次申請情況並不踴躍。由於經屋申請少,行政長官賀一誠較早前在發表明年度施政報告時直言,澳門目前已基本解决居民多年關注的經屋供應不足問題;他又指最新一期的經屋申請,申請量少於供應量,因此不會產生陪跑及夾心階層的問題,因此政府決定暫緩明年偉龍夾心房屋(工程)的公開投標。
經屋申請少,就代表解決了夾心和陪跑問題?林宇滔直言也不明白政府的邏輯,他重申個人並不反對政府推出夾屋,當本澳房屋供應是穩定和充足的時候,適當針對不同人士,包括夾心、長者,推出不同的選項是沒有問題,但前提是由回歸至今,經屋供應一直非常波動和不足夠,今屆政府推進的是上屆特區政府的新城A區規劃,且一間經屋都沒有售出過,他謂:「唔明白點解一間經屋都未賣出的時候,政府點可以話已經基本解決了經屋需求?呢個根本就係荒謬。」
經屋永遠姓「經」思維注定失敗
林宇滔又批評,政府從頭到尾都不肯回應和面對居民的核心需求,由上屆特區政府開始,當局一直用行政手段,壓抑剛性置業恐慌。例如修改「經屋法」,由2011年起把經屋禁售期由原本6年增加至16年,即2011年後開售的「萬九」經屋、業興大廈一房廳、多戶型,以及2019期經濟房屋申請而購買經單位均須遵守16年禁售規定,但上述經屋16年禁售期還未到,政府又再修法把經屋永遠姓「經」。
林宇滔認為,經屋永遠姓「經」思維注定失敗,首先居民只能將經屋單位賣給房屋局,房屋局回購與否亦會出現問題,其次是經屋呎價並不便宜,居民要向銀行借貸,事實上經屋1,600元呎,政府已是有錢賺;再者,經屋作為調節樓市的槓桿,經屋永遠姓「經」失去私人樓宇屬性,對房屋市場不會再起到調節作用,同時也縮減政府調節樓市空間,最終產生的惡果是使樓市更加熾熱,令多人在高位上車,當經濟和樓市出現逆轉時,更多人受害。
批政府不起經屋實為托市
林宇滔強調,房屋政策「經屋為主、社屋為輔」才是合理,因應社屋屬性,政府在社屋上支出的成本會很大,經屋則是政府令整個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主要手段和槓桿。他認同,政府是沒有可能扭轉房地產市場發展周期,但當局有責任在樓市出現波動時,將影響減至最低。「樓市有上有落,但無論上或落都應該相對平緩,政府要做嘅唔係靠辣招,而是靠經屋有效補位。」
澳門樓市由2003年低潮到後期出現巔峰狀態,皆因政府在回歸後只供應了200多個經屋單位,「萬九」經屋也是由2012年起分階段興建,公屋供應缺整體規劃,讓人覺得政府是沒有誠意穩定公屋供應。只有經屋和私樓都有穩定供應,樓市才不會「癲」,市民才可以按自身條件,選擇購買經屋還是私樓。而且政府興建經屋又不會蝕本,何樂而不為呢?他謂:「作為公共政策,本身起經屋唔蝕,又可以回應居民恐慌性置業需求,根本就唔應該設咁多申請限制,而應該積極起多啲,但政府點解唔起經屋?唯一解釋就係因為要托市。」
錯誤政策令居民高位上車
林宇滔又指,政府施政從來不講科學不講數據,政府一直強調指過量供應經屋和夾屋,會令現時居民所持七成私樓變成「負資產」是謊言,本澳最近一期10年人口普查是2016年,根據統計,至2016年有66.2%自置物業家庭中,當中只有33.2%需要按揭,意味著需按揭供款(即可能出現負資產危機)的住戶僅佔總住戶數的22%(約4.1萬戶),當中還未扣去供款額低的經屋戶,也未扣去已還大部分按揭的住戶等,真正有可能負資產的數目肯定遠低過兩成。有樓和有供樓壓力是兩回事,他不排除樓市出現大幅調整時可能出現負資產,但比例一定會遠低於政府公布的數字。
據統計局資料,2021年的中期人口普查,居於自置單位的住戶中,須支付按揭供款的住戶較2011年增加80.5%,佔自置單位的住戶比例由10年前的27.6%顯著上升至40.2%;無須支付按揭供款的住戶則減少至59.8%。須支付住宅按揭供款的有59,549戶,當中有25.8%住戶的每月須支付10,000元至14,999元的按揭供款,19.2%住戶的按揭供款額在15,000元至19,999元之間,而按揭供款額在20,000元及以上的佔22.3%。住戶每月按揭供款中位數由2011年的5,390元攀升至13,000元,升幅為141.2%。反映政府錯誤的房屋政策,令一班居民高位上車。
公屋政策脫離社會經濟狀況
林宇滔說,收到不少居民反映,經屋永遠姓「經」,注定浪費幾十萬銀行利息,又限制多年多,作為消費者不如買唐樓,起碼唐樓可以與市場同步增值。他表示,香港和新加坡房屋政策是當地政府以合理價格出售單位,讓居民可以解決居住問題同時,亦可以與經濟同步發展,過去澳門的經屋政策設6年禁售期都是合適狀況,避免了有人即時轉售圖利,但又讓居民在經濟改善後可以有向上流的空間。
林宇滔並指,現時澳門的房屋政策與社會經濟狀況並不銜接,居民無論申請社屋或是經屋輪候時間冗長,可以申請的戶型規定又沒有考慮到家庭發展問題,特別現在經屋更「鎖死姓經」,在臨上樓前又要重新接受經濟審查,到最後申請人可能白白浪費了幾年時間成本,都無機會成功上樓,從一系列問題可以看到,經屋申請設定並不是從人性化出發,只是不斷折騰申請者,在正常情況下,居民不選擇購買經屋屬正常,他又反問:「居民連組織家庭都有問題,又如何鼓勵生育,談何長者原居安老?」
他又稱,現在澳門已出現極端狀況,樓市下跌,都市更新又推行不到,房屋五階梯又幾乎全線崩盤,林宇滔認為,經屋設適當禁售期已經是最好辦法,限制太多反而增加政府行政成本和負擔,是雙輸,建議回復經屋6年禁售期,讓經屋可流入私人樓宇市場。還原基本步,只要有總體房屋規劃,令公、私樓有穩定供應,澳門有社屋、經屋、私樓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