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國兩制」下看澳門發展

「一國兩制」對大部份人來說並不陌生,然而,如何理解當中的核心意義,或許並不是每一位市民所能掌握,乃至易流於口號,產生社會矛盾,歸根究柢是對其核心意義的認知不足。

所謂的「一國兩制」,簡單來說分為「一國」與「兩制」來理解。「一國」是指一個統一性的中國,而「兩制」則是社會主義制度及資本主義制度組成,且要成功實踐,必須以「一國」為大原則底下,更是一個必要性要訣。

有了「一國」後,如何理解「兩制」成為另一問題,那須因地制宜地處理臺灣、香港及澳門。但在談「兩制」前需補充在「一國」內裡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才有往後中央政府授予香港及澳門高度自治空間,那就是主權與治權。

主權是治權的上位,也就是先有主權才有治權,而治權更是主權的具體行使方式,社會大眾可看得到、捉得到的,如選舉權、被選舉權、治安等。過去,部份社會人士強行把主權及治權分開來討論,導致香港曾出現社會撕裂事件,目的十分明顯。所以,認識「一國」時也需同時了解主權與治權兩者間的關係,才能較好地推動兩個特區全面地落實「兩制」。

「兩制」在其本質上是有不一樣的地方,需根據臺灣、香港及澳門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因素作出適當性調整,並不可簡簡單單地用一種模式搬字過紙,而在過去香港及澳門兩個特區正好印證了,如香港的二十三條立法受到議會及公眾的反對,澳門在回歸後便較容易地推行二十三條立法及在往後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等,事實說明了,兩個特區在兩制下也有其差異性,中央政府也是積極地應地制宜地調整。

不難看出「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體現在「一國」與「兩制」的關係,也正是前文所提出的堅守著一個中國的大原則下,兩制才能彰顯發揮。在二零一九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及二零二一年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公佈後,澳門特區與橫琴甚或是九個灣區城市,在其基本法制、文化及社會性質雖有所不同,卻始終離不開一個中國。此種發展充分展現出,祖國始終記掛著澳門,攜手前行,共謀發展的民族情感。

社會上曾有異議的聲音,對琴澳的發展,乃至深合區的未來定位存有不同的想法,更對此種形式的合作持消極態度。對存有此思維的必須矯正,其根本核心在於部份人對「一國兩制」的認知不足。然而,「兩制」是在兩種制度下,即社會主義及資本主義的共融,互補互生,不涉及吞噬其中一方而存在,且彼此透過學習不斷成長,是經過歷史的洗禮及實踐所得回來的。

雖說在制度上依然存在不同的糾結及困難,並在實際執行中也會產生各色各樣的矛盾,但這並不妨礙雙方謀求共建共商共贏的發展大觀。我們可從法理、社會、經濟等方面,感受到「兩制」成功實踐的偉大成果。當然,行穩的發展,還需用時間來驗證,但這並不妨礙「一國兩制」的推行,中央也賦予了在適當的時間,作出適合當時的修改,以謀全民族的共同利益。

作者:澳門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  吳超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