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隆新街變步行區後人流增三倍 文遺委冀六片區活化要避免重複
政府昨向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介紹了政府與6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合作活化的6片區並聽取委員會意見。其中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在中秋到國慶節假期,吸引的人流量較以往多3倍,由於實施時間尚短,當局表示需要再觀察一段時間才能得知成效。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則基本上認同政府活化方案,但希望區分各區的特色文化和土生文化,冀政府和博企溝通好,讓不同區分發揮自身特色,盡量減少重複,令活化計劃能以點帶面增加人流和完善商戶的經營環境。
文化遺產委員會昨召開本年度第五次平常全體會議,由文化遺產委員會代主席文化局局長梁惠敏主持,會議就有關社區活化項目計劃、高偉樂街神龕內神像臨時遷移及石牆樹支護安排工作,以及有關被評定的不動產行使優先權事宜諮詢委員意見。
梁惠敏在會後表示,特區政府工作團隊持續推進歷史片區活化計劃,加強文化資源轉化利用,並通過特區政府主導,由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利用歷史建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與社區合作策劃、組織及推出特色文旅項目,從而分流旅客,吸引更多元化的客源,並使歷史片區發揮牽引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的作用,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委員:支持6片區活化並抱有期望
是次會議主要向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介紹了政府與6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合作活化的6片區,包括福隆新街步行區、媽閣片區、內港23及25號碼頭、大炮台及周邊空間、新馬路片區、荔枝碗船廠片區、益隆炮竹廠及周邊區域,永福圍、草堆街及周邊區域,當局期望打造更多標誌性文化景點,豐富本澳特色文旅元素。
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陸南德表示,委員基本上都很認同政府今次活化方案,因現時很多項目都只處於開始活化階段,成效如何有待觀察。會議期間委員提出了很多意見,有委員希望區分各區的特色文化和土生文化,冀政府和博企有良好的溝通,令不同區分發揮自身特色,盡量減少重複;也有委員關注片區舉辦活動期間的人流、交通、消防安全、疏散等有否預案,當局則介紹指政府就活化計劃設跨部門團隊,由不同部門推動活化項目,委員關注的問題會得到解決。
有部分委員關注到片區活化計劃中有很多文物古蹟,冀當局推行活化項目時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減低活化過程中對文物的影響,政府回應指會先對活化區內的文物進行修復和提出專業意見,使活動能順利舉行。綜合而言,委員都對6片區活化計劃抱有期望,他們希望透過活化計劃以點帶面,增加人流和完善商戶的經營環境。
現提調整福隆步行區實施時間言之尚早
福隆新街步行區計劃已由9月29日起試行,每日由上午11時至凌晨1時實施禁止通車,有區內居民認為實施時間過長影響生活,冀當局縮短步行區實施時間。昨被問到步行區成效,梁惠敏直言,福隆新街步行區屬試行計劃,在中秋到國慶節假期,吸引的人流量較以往多3倍,在一輪活動推出前當局會做一系列檢討工作,包括就攤位的擺放時間、數量、表演活動的類型、時間點、指示牌、燈光效果等逐步進行檢討。由於步行區計劃實施時間尚短,是否要調整實施時間仍言之過早,再觀察一段時間後再研究是否需要調整。
文化局:福隆拉燈飾是經思考評估
對於有市民質疑在福隆新街建築物鑽孔懸掛燈飾,會破壞建築。梁惠敏重申,拉燈飾的做法是經思考和評估,最初計劃在步行區兩側設立柱用來拉燈飾,但會令步行區街道更窄,縮減活動空間亦影響景觀,平衡考慮後決定在建築物上嚴格使用鋼板和螺絲,在打造活力氛圍下把影響減至最低。
她又稱福隆新街的建築屬於文物建築群,營商、建築等均設有規範,申請安裝招牌或裝置時亦會視乎必要性和需求,倘具條件都會允許商戶安裝。過去10年商戶申請協助修復外牆的情況並不踴躍,至今僅協助約10個商戶開展相關工程,未來希望在活化計劃的帶動下,有商戶申請外牆修復美化門面。
舊愛都旁神龕將於12月前完成遷移
另外,為配合澳門新中央圖書館的建設工作,梁惠敏表示,位於高偉樂街及得勝馬路交界,毗連舊愛都酒店外牆位置,現存一棵石牆樹(細葉榕)及神龕,將予作保留及配合新中圖設計安排支護工作,以延續該處特色景觀;同時就上述石牆樹下方現存的神龕,為延續和尊重社區信俗,在新中圖工程實施前,有關神像將臨時遷移、安放及管理,並待新中圖完工後,在該區附近另覓合適位置重新安放。
梁惠敏透露,當局已委托街總臨時保存神像,稍後會出臨時遷移公告,建議市民時限內領走神像或交由坊會保存,當局希望最遲今年12月前完成,趕及在12月學校放假時,展開神龕上方石牆樹的支撐維護工作。待新中圖完工後,當局會在附近另覓合適位置重新安放神龕。
至於新中央圖書館進展,梁惠敏稱,新中央圖書館的建設仍未有最終定案,目前正全力推進工程的前期準備工作,其中舊愛都酒店外立面的馬賽克壁畫修復及移置工作未招標,現時圍封壁畫只是作最後檢查,若一切順利才會展開相應的拆卸及修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