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做弱勢社群
有沒有發現,絕大多數的我們從小都是被教育成為弱勢社群,不能太高調,也不能太強勢。雖然沒有說謙虛不好,但是太過份了以後,就變成了卑微。這種教育概念很難讓孩子們頂得住現在弱肉強食的社會現像,例如凡事差不多就行,錢差不多就行,風頭差不多就行,貌似中庸之道,但是往往只在按照父母的劇本去演繹自己的人生。
我們被教導的都是二元對立,凡事有對錯,難以自由發揮。例如金錢是中性的,沒有好壞對錯,但是有些人就認為錢多了就會變壞,把事情賦予屬性。導致有一類人,他們從不敢向著金錢投放太多慾望,明明愛財,但又被固有觀念所左右而放棄,不斷地催眠自己錢夠花就好了,斬斷自我需求。誰不知道錢是用來滿足個人需求的其中一種工具,自我降底需求,不就等於把自己給委屈了嗎?另外有一種常被誤解的就是利益,長輩們常把利益設定為負面性質,特別是放在親密關係之中,甚麼在親情之下不能談利益,又甚麼大家都很熟了不要跟我計算。小時候那怕只是因為一夥巧克力或是小蘋果,導致兄弟姊妹之間產生爭執,父母都會出面制止,然後按照他們的意願去處理,可能是平分,更甚的是要求大讓小。這種教育方式會讓某一部份人甘心妥協,不再有勇氣為自己爭取,因為他們已被灌輸利益是負面的,認為過度的索取是有違道德。
只要不違法,利益是要主動爭取的,獲得自己想要的沒有對錯。想要在合法的情況之下賺取更多的金錢沒有錯,為的只是過更好的生活。想要追求一個人沒有錯,不管有沒有回報,按照自己的鍾愛主動對待一個人好,沒有卑不卑微。在這之下不用權衡利弊,只要從心出發,給予愛,收回愛,都能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做個自主的人,這才是強勢,才能擺脫一切的被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