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型科技體系的理解
一個月前,在這專欄中曾為大家分享「科技樹」這一題目,今周就讓我們繼續聊下去。上文有提及,我們中國是一個體量非常巨大的國家,而且在科技發展方面大量投入,探究它的「科技樹」絕對是自討苦吃;因為無論從哪一角度去探索,都只會是瞎子摸象,看不到全貌。所以我們會借2021年「中國能源體系碳中和路線圖」,嘗試從中一定程度了解中國未來科技發展的選擇。這份「中國能源體系碳中和路線圖」是中國政府配合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0年9月向全球宣佈︰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之下,邀請國際能源署進行長期戰略合作,一起研究當中的進程的結果。當中不單涉及全國能源結構,也關注當中的技術要求,以及所帶來的經濟利益。要知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高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在這現實基礎之下,率先向全球作出明確的減碳承諾,如果能夠完成,絕對是對人類得以持續生存的偉大貢獻。
要理解國家的大型發展政策其實不容易,舉個例子︰我們會留意到社會上有朋友說當今電動車是不環保,因為發電是會有碳排放;甚至說因為電動車使用鋰電池,未來隨著電動車電池壽命的消耗而需要更換新的鋰電池,卸下來的舊電池也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等說法;前些時也有高官說「快充不環保」,所以這階段不支持建設車用快充電桩的論調。但是當讀了「中國能源體系中和路線圖」之後,可能會有另一番看法。我們國家的整個能源體系是多元的,也是動態的,隨著時間改變,當中的結構和各類比重也會變化。讓我們看看幾個例子,2020年中國燃煤發電佔中國發電量的63.2%,而且還在繼續建設新的燃煤發電廠;與此同時,中國的新增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總量卻已超越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最近數年雖然燃煤發電的確逐年增加,但國家在推動清潔能源方面一直努力不懈,讓清潔能源的增幅持續大於燃煤增幅,令燃煤發電佔比,每年都呈下降趨勢。大家可以看到,在這一個大型而複雜的能源體系結構中,很多時候排碳和減碳是同時存在而不相悖,而且兩者都呈正增長。所以在思考國家減碳工作時,不能以偏蓋全,從局部去思考全局。這樣的思維特別易見於像港澳這樣的小社會中,大家習慣了因寡頭而偏向單一的思考和理解。怎樣培養能夠在一個大型多元結構的體系中,從整體去理解是需要大家培養看事情的大局觀,並且作為大國國民的必修課,不然就不能理解一個數十年進程的大政策,而執念於短期局部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