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探討本澳治水工作 議員促及早尋找替代擋潮閘方案

梁鴻細建議內港一帶工程增加臨時排水設施

立法議員兼街總副理事長梁鴻細昨表示,內港南雨水泵站只能解決輕微天文潮或大暴雨排水問題,在防災減災十年規劃當中是中期主要的排澇基建,而擋潮閘才是主要的防洪基建,不過遭到擱置,形成市民落差感。他促請當局,及早尋找替代興建擋潮閘的防洪方案,如築堤。

街總南區辦昨假下環社區中心舉辦「舊區水患何時休?」民生座談會,由立法議員兼街總副理事長梁鴻細、兩海坊會副理事長兼中區社諮委副召集人李仲言、下環坊會常務理事林杰明主講,街總南區辦主任兼中區社諮委曾家樺主持。

(左起)曾家樺、梁鴻細、李仲言及林杰明

暴雨水浸困擾商戶及居民

林杰明指出,今年多次暴雨令下環一帶的商戶「殺個措手不及」,尤其是本月15日的一場大暴雨,下環一帶水浸成河,估計水深達30厘米,多間商鋪也受影響。他建議,政府加快完成內港南泵房工程,以應對暴雨情況,以及期望相關部門加強與商戶的溝通和合作,及早公佈風暴潮或水浸預警,讓商戶能夠有時間做好應對措施。而商戶應積極參與社區和民防的防洪工作,包括防洪演習和相關培訓等,以提高應急意識和能力。

李仲言指,隨著北雨水涵箱渠泵站的落成,開始發揮抽水的作用,但作用有限的短期設施要適時進行檢討和優化,以及建議從周邊地區較大範圍對雲團、風向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和預判,加強城市排洪和暴雨預測能力,提高對暴雨監測的精確度。

促完善長期防洪基建

梁鴻細亦指,內港南雨水泵站只能解決輕微天文潮或大暴雨排水問題,在防災減災十年規劃當中,只是中期主要的排澇基建,而擋潮閘才是主要的防洪基建,不過遭到擱置,形成市民落差感。基於主要的防洪基建擱置,但始終要解決水患問題,他希望,當局及早尋找替代興建擋潮閘的防洪方案,例如築堤。

他續指,由於建設堤圍牽涉填海工程,需要通過中央審批,堤圍方案事前亦有大量工作要做,例如水文研究、數值模擬分析及環境評估等。他建議透過特區政府主導,由六家博企合作共同開展六個歷史片區活化工作中,發揮企業社會責任,由博企協助特區政府進行相關治理水患的前期規劃及研究工作,以保障活化舊區所投入的投資能可持續發展。

本月15日暴雨期間,下環及河邊新街一帶水浸嚴重,梁鴻細建議,增加工地臨時排水設施,以協助暴雨期間排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