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推扶助措施提振消費能消民怨? 學者:提升居民收入和獲得感才是良策

劉本立指提高居民獲得感才能消除社會怨氣

本澳經濟持續復甦,但社會怨氣卻比疫情期間重,本澳中小企營商環境不理想,社會冀政府推出針對性措施扶助中小企,例如再推出消費卡,提振經濟同時又可以減輕居民生活壓力。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表示,疫後社會民生未有持續改善,中小企仍經營不理想,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澳車北上」非主因。要提振澳門居民的消費力,首先要增加居民收入,例如增加居民就業、薪酬調升等,才是增加居民消費信心,提升居民獲得感的良策。

統計暨普查局最新資料顯示,旅遊及博彩業表現理想推動本澳經濟持續復甦,2023年第2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增長117.5%,為2021年第2季以來錄得的單季最高增速,其中博彩服務出口及其他旅遊服務出口分別上升463.6%及157.5%,帶動整體服務出口按年增加211.9%;服務進口及貨物進口分別按年增長49.8%及0.1%,貨物出口則按年下跌32.8%;內部需求按年上升18.4%,主要由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增加所帶動,其按年錄得47.8%的增幅。量度整體價格變動的本地生產總值內含平減物價指數按年上升0.9%。

本澳上半年GDP按年增71.5%

2023年上半年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上升71.5%,整體經濟總量回復至2019年同期的71.0%。2023年第2季入境旅客人次按年增加3.2倍至669.8萬,相當於2019年同期數字的67.5%。旅客量顯著回升帶動第2季博彩服務出口及其他旅遊服務出口分別按年增長463.6%及157.5%;服務進口隨居民外遊活動增加而錄得49.8%的升幅。

2023年5月至7月總體失業率為2.6%,本地居民失業率為3.3%,均較上一期(2023年4月至6月)下跌0.2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亦下降0.1個百分點至1.7%。本地就業居民為28.29萬人,較上一期分別增加1,600人及300人。按行業統計,零售業和建築業的就業人數增加,運輸及倉儲業則有所減少。失業人數較上一期減少600人至9,800人;尋找新工作的失業人口中,以失業前從事建築業、酒店及飲食業和博彩及博彩中介業的佔多。另一方面,尋找第一份工的新增勞動力佔總失業人口比重上升1.3個百分點至8.6%。

「澳車北上」非居民消費外移主因

經濟持續向好,就業情況似有所改善,為何居民和商戶仍民怨沸騰?劉本立表示,疫後本澳旅遊業復甦較快,旅客人數與去年相比有大幅增長,單是今年7月入境旅客共2,759,544人次,較6月增加24.9%,按年上升281.8倍,不過與2019年相比,訪澳旅客量只是回復到疫情前的6成,加上旅客消費模式已出現很大的變化,現時訪澳旅客以年青人佔多,購物模式也由過往喜歡購買奢侈品,轉為追求深度及多元化的體驗,他們更著重的是產品和服務的特色、創意、質素及用戶體驗,他們喜歡游走大城小巷,到特色景點、網紅店舖「打卡」消費,感受澳門文化氣息。年輕旅客追求實際、體驗式的消費,人均消費力亦沒有以往高,高端消費復甦速度緩慢。

旅客消費模式改變

經濟復甦,但社會民生卻未有太大的改善,他認為涉及很多因素,其中一個就是居民「澳車北上」,但亦非居民消費外移主因,澳門居民經過3年疫情,「被困」本地,以致大部分居民都想到外地旅遊、消費,出現「報復式外遊」,特別近幾個月,居民出外旅遊意慾特別殷切,令本地居民消費轉移到內地和鄰近地區,他以今年暑假為例,有不少居民赴東南亞、日本和台灣旅遊。

居民消費信心未回復影響消費力

此外,不少旅客覺得澳門酒店房價較貴,他們會選擇不在澳門留宿過夜,即日往返原居地,或者選擇到珠海酒店過夜;加上澳門居民消費信心未回復,影響消費能力,「唔係話今年頭8個月經濟好咗,就即刻好有信心去使錢,居民都會慳住嚟使錢。」同時本澳部分物價上漲較快,但人民幣兌換價下調,「比較見使」,增加居民到內地購物意慾,以抵銷在澳消費的經濟壓力。

本澳中小企營商環境不理想,社會冀政府推出針對性措施扶助中小企,例如再消費卡,提振經濟同時又可以減輕居民生活壓力,劉本立認為,要提振澳門居民的消費力,首先要從增加居民收入著手,例如增加居民就業、薪酬調升等,這才是良策。「因為如果居民收入不多,就業情況不理想,或者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叫居民點使錢?」現時本澳有不少夾心階層,他們經濟負擔重,又因為有一定收入,又未能享受政府社會援助,有很多夾心階層為供樓胼手胝足,「死慳死抵」。

居民北上消費令民生區市面蕭條

政府要堅持本地人優先就業政策

他指出,經濟適度多元應與改善生活、居民就業、增加向上流動機會結合在一起,增加居民的獲得感。因為經濟適度多元從本質來看,是令澳門經濟可持續發展,從而改善民生。因此,這既是一經濟發展工作,亦是一民生工程,應讓本澳居民有更大的獲得感。

劉本立又提到,多元經濟發展有分本地和外移,縱向和橫向發展等。在發展策略上,縱向發展較為容易推動,也較容易增加居民就業機會、穩定居民收入,政府宜「先易後難」,在做好本地經濟縱向發展後,再適度發展外移,逐步加大培育新興產業。他謂,始終現時澳門有9成以上是服務業,即第三產業,是最容易增加就業機會,就切合澳門就業人口知識結構。政府要堅持本地人優先就業政策,在輸入外僱問題上,社會要實事求是,建議政府在研究哪些行業和職位是本地人不願做後,再針對性允許相關職位輸入外僱,否則本澳的服務業很難維持服務水平。

學者籲政府要堅持本地人優先就業政策

規劃再好也要重在執行

政府正就《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公眾諮詢。劉本立表示,現在澳門處疫後復甦的時期,但亦進入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新興產業起步發展的關鍵時期。世界現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推進,世界和區域經濟發展會有更複雜和嚴峻的風險和挑戰;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達5%,經濟運行整體呈現恢復向好態勢,但第二季度以來,一些經濟指標的增速出現暫時性波動。這種形勢意味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已不是澳門的選擇題,是必做題。故在當前內外形勢複雜多變的環境下,是恰當時機因應最新的發展環境,從頂層設計來規劃未來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劉本立

他續說,今時今日內外環境不確定性大大增加,地緣政治緊張,想要吸引投資,也並非易事,特區政府更需要勇於擔當,在推行有關規劃上如何做到更具體和執行力更強,規劃再好,也要重在執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