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自戀的功績黑洞

近期接連發生數宗輕生事件,再次揭開隱藏在現代社會關於抑鬱症的傷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礙困擾,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殺而失去生命。新冠疫情後,全球精神障礙疾病負擔更為沉重,抑鬱症患者激增5,300萬,增幅高達27.6%。我國的情況同樣也不樂觀,據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我國成人抑鬱障礙終生患病率為6.8%,其中抑鬱症為3.4%,患抑鬱症人數達約9,500萬。每年約有28萬人自殺,其中40%患有抑鬱症。

而在近期發佈的《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中,有兩組數據觸目驚心:其一,抑鬱症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占總人數的30%,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已接近成人,社會極需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其二,互聯網和教育培訓行業是職場抑鬱的重災區,86%的公司沒有給員工提供心理援助服務,內卷化環境、自我要求過高、抑鬱症標籤化等多重壓力下,他們更容易引產生抑鬱情緒,但不願透露病情以及就醫。

抑鬱症是一種精神類疾病,也被認為是精神病學中的「感冒」。隨著社會節奏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因面臨過大的精神壓力而導致被抑鬱症纏身。韓炳哲為我們理解抑鬱症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他在《倦怠社會》中指出「每個時代都有它主流的疾病」,憂鬱症就是其中一種。現代社會已從福柯的「規訓社會」過渡到「功績社會」,鼓勵個體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從而自我實現。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壓榨自我和消耗自我,從而獲得自我肯定和自我承認,「自戀」因此成為現代人的自我本質。而當主體在無法掌控的事物上遭遇挫敗,憂鬱由此產生。

誠然,抑鬱是一種正常的情緒,是人們面對壓力時的一種本能反應。若這股壓力無法釋放,長久積壓之後就會形成病症。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更難以被旁人察覺。若抑鬱症患者的心聲得不到傾聽,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與世界的隔閡會逐漸擴大,進入產生過度自責自卑等情緒,甚至會走上極端。

與其問,現在為甚麼那麼多抑鬱症患者?倒不如思考,我們可以為抑鬱症患者提供什麼?對抑鬱症的刻板偏見依然是懸在人們心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願意承認自己患病、不願求醫是阻礙抑鬱症治療的最大因素。這不僅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更需要每個人都參與其中,認真注視自己的心理健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你本不是完人,無須多完美。學會凡事「不較真」「不強求」,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或許是走出自戀的功績黑洞的路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