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

7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作用,要求「引導民營企業通過自身改革發展、合規經營、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品質,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積極貢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肩負起更大使命、承擔起更重責任、發揮出更大作用」。《意見》給全國超5,000萬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吃下「定心丸」,釋放出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
正確理解做大做強民營經濟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情況複雜,要達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所有人、所有地區齊步走,同時實現,必須是先富帶後富,最後再實現共同富裕。民營企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引領百姓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力量。要遵照《意見》所提出的「教育引導民營企業自覺擔負促進共同富裕的社會責任」,進而發揮民營經濟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的關鍵作用,激發民營經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積極貢獻。
民營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數量超過4,900萬戶,民營企業在企業總量中的占比達到92.3%,貢獻了50% 以上的稅收,60% 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產生了70% 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帶動了80% 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可以說民營企業在穩定增長、促進經濟高質量轉型、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此次《意見》進一步提出諸多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的措施,給民營企業發展創造充足市場空間,必將能夠引導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正確理解黨中央方針政策,消除顧慮,放下包袱,大膽發展,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創造活力,實現穩定社會預期與經濟向好發展相互促進、良性迴圈。
多措並舉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健全民營經濟人士思想政治建設機制,弘揚企業家精神,構建全面的親清政商關係。加強黨的領導,就是要建立完善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工作機制,明確和壓實部門責任,加強協同配合,強化央地聯動,讓民營企業更好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定企業家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引導教育企業家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積極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優質服務、價廉物美的商品贏得顧客和市場,反對通過拉關係、走後門獲得專案和競爭優勢。同時,以法治規範政商關係,打擊行賄受賄等不法行為,打造風清氣正的營商環境。
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的環境,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制度。我們要利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契機,破除市場壁壘,減少負面清單,鼓勵民營企業進入更多的行業和領域,承擔更多的國家戰略任務,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另外,我國在企業破產重整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難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發展。要提高這方面的效率,盤活存量資產,讓企業重獲生機。此次《意見》給出了「持續破除市場准入壁壘」「全面落實公平競爭政策制度」「完善社會信用激勵約束機制」「完善市場化重整機制」等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為民營企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十分有利,給民營企業發展創造了充足的市場空間。
加大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給予資金、人才和用工支持。當前,民營企業在稅收、融資、用工等方面相對來說還存在一些不夠暢通、便利的地方,例如民營企業員工參評職稱相對困難,企業難於和大學、科研機構開展更多有效的積極的研發活動等等。此次《意見》明確提出要「健全銀行、保險、擔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參與的融資風險市場化分擔機制」,並支持民營企業「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案」「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同時還針對性地提出要「暢通民營企業職稱評審管道」,「加強對民營經濟人士的梯次培養,建立健全年輕一代民營經濟人士傳幫帶輔導制度,推動事業新老交接和有序傳承」,這對民營企業未來在資金、人才和用工方面都是極為利好的措施,必將能夠激發民營企業的內在活力,促使其在經濟發展中作出更大貢獻。
強化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保護民營企業的產權、知識產權以及企業家的權益。法治是保證企業公平競爭環境的根本。當前,也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有法不依、無法可依的情況,如有些地方存在隨意罰沒、扣押民營企業財產的不法行為;有些企業的產品、商標被仿冒、抄襲,知識產權受到侵害,但投訴難、理賠難;有些企業被強制攤派、強制捐款,「吃拿卡要」現象時有發生等等,導致一些企業家人心惶惶。提振民營企業信心需要多措並舉出實招。對此,此次《意見》特別注重健全對各類所有制經濟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提出「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以及執法司法中的地方保護主義」「依法加大對民營企業工作人員職務侵佔、挪用資金、受賄等腐敗行為的懲處力度」「建立知識產權侵權和行政非訴執行快速處理機制,健全知識產權法院跨區域管轄制度」等等實招硬招,能夠實實在在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穩定的預期。
作者:林學軍 廣州商學院經濟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