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識辨】驚鴻一瞥 清乾隆 胭脂紅地洋彩八卦琮式瓶
琮,音從。方柱形,內有圓孔的玉器,是新石器時期的禮器,也稱為玉琮。器型是圓口,短頸,方柱形長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橫線裝飾 。其器內圓而外方,以象天圓地方之說。《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瓷質琮式瓶沿襲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一種瓶。
琮式瓶的燒制,到元代也沿襲下來,元代龍泉窯常見琮式瓶。明代時廣東石灣窯多產此類瓶。清代官窯大量燒造琮式瓶,有青花、青釉、白釉、爐均釉、仿鈞釉、仿官釉、仿哥窯釉等品種,景德鎮也有燒造。最早的瓷質琮式瓶見於南宋官窯與龍泉窯器。明代石灣窯此類造型多施月白釉。入清以後,器身橫線裝飾演變為八卦紋,故後期又稱為「八卦瓶」。
琮式瓶以宋代製品為最佳,且最為難得。在拍賣市場上,價格不菲。
從器型來看,琮式瓶的原型為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的重要禮器之一。據戰國周禮·春宮·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壁禮天,以黃琮禮地」。一般認為,玉琮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琮的內圓外方表示天圓地方,中間的穿孔則表示天與地之間的溝通。因此,琮也被視為一種宗教用具,是中國古代世界觀和通天行為的一種很好的象徵物。琮式瓶脫胎於玉琮,承襲了其外方內圓的特點,通過不大的體積,將中國上古時代時期以來的世界觀包括在其中。縱觀歷史,最早的瓷質琮式瓶出現於南宋時期的官窯器和龍泉窯器。到了明代,此類造型多施以月白色釉。清代以後,琮式瓶器身的橫線紋裝飾漸漸演變為八卦紋,因此,清後期又將其稱為「八卦瓶」。此件清乾隆 胭脂紅地洋彩八卦琮式瓶製作精細,造型規整,嚴謹精細,工藝品質考究。
該品口沿外撇,口沿描金,頸部繪貫套紋,瓶外四壁浮雕突棱飾有描金八卦紋,八卦上繪有陰陽八卦太極紋,器身淺綠、牙黃、天藍、淺粉等多種色彩繪牡丹、荷花、山茶花等,整器以胭脂紅色為地,雍容富貴,豔麗脫俗,圈足外撇,圈足飾以黃地,上繪花卉、枝葉,下落楷書乾隆年制青花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