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就業形勢嚴峻僱員恐隨時失業 調查指僱員心態求穩僅1成人欲轉工

疫情令居民對就業前景感消極

澳門管理專業協會昨公佈「2022年澳門市民就業流動性調查」,結果顯示,受疫情影響,1,013名受訪者中,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就業形勢嚴峻,隨時失業」,有超過七成受訪僱員明確表示在未來一年沒有明確的轉工意向,僱員心態「求穩」,僅有一成多受訪僱員有意轉工,他們最希望進入批發及零售、教育等較穩定的行業。與2021年相比,願意到大灣區工的受訪者比例由14.37%下降12.34%。

研究團隊在去年7月至8月期間以電郵方式邀請企業人員,採用線上問卷方式,成功訪問1,013名澳門居民,受訪者主要從事餐飲、批發、零售及銀行、娛樂博彩和教育等行業僱員,其中超過六成受訪者現職工作屬基層職員。

近6成受訪僱員從未升遷

澳門管理專業協會昨公佈2022年澳門市民就業流動性調查結果

調查發現,有58.76%受訪者從未獲升遷,21.58%受訪者完全沒有制定職業生涯規劃,33.65%受訪者有轉工經驗,且29.21%受訪者在最近一次轉工時得到晉升。有26.83%受訪者認為在一間公司工作四至五年就應考慮轉換工作,當僱員在同一公司工作超過四至五年,其轉工意願會下降。

調查指,超過七成受訪者明確表示在未來一年沒有明確轉工意向,僅11.42%受訪者在未來12個月有轉工計劃;而受訪者轉工主要原因首五位依次是:不滿現時薪酬和福利、晉升空間不大、工作壓力大、工作不穩定和公司發展前景欠佳。56%計劃轉工的受訪者表示會跨行業轉工,受訪者主要希望進入批發及零售、教育等較穩定的行業。而他們選擇工作的優先考慮因素為薪酬與福利,其是工作壓力及晉升機會。

居民願意到大灣區工作比例下降

由於對大灣區發展政策和環境不熟悉,與2021年相比,願意到大灣區工作的受訪者比例由14.37%下降12.34%。有16.42%受訪者表示會優先選擇珠海工作,16.2%受訪者表示會優先選擇到橫琴深合區工作,37.53%的受訪者更傾向以常駐澳門並以出差的方式參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工作,或拓展在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業務。調查並顯示,只有19.45%受訪者有創業意向。

僱員對就業形勢回應偏向消極

負責是次調查研究的澳門管理學院院長唐繼宗表示,本次調查發現一些值得關注的情況,受訪者認為「就業形勢嚴峻,隨時失業」的佔比高達42.63%,遠高於2021年的數據(19.35%)。有58.65%的受訪對象認為疫情對就業流動意向很大,遠高於2021年的數據(27.69%)。2022年受訪者認為提升薪酬福利及增加晉升機會是有助企業保留員工的良方,而2021年的受訪者則非常強調企業對員工的尊重,歸屬感及休息時間。這種非多元性的訴求反映出員工目前的訴求趨於務實。因問卷調查期間為2022年7月至8月,故受訪人士或許受到2022年6月18日澳門疫情較嚴峻時期的負面影響,回應結果普遍傾向較為消極。

唐繼宗

研究建議僱員需要更關注自身技能的提升、考取區際/國際認可職業資格/專業資格認證並終生學習。同時後疫情時期,需調整就業心態與策略建議員工在本職工作方面更為專注。針對僱員「求穩」心態,建立多元激勵機制儲備人才。僱員「求穩」心態不利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企業需在不同發展階段,配合企業發展策略。

倡政府增資源助居民取得專業認證

研究又建議特區與深合區全面開放服務貿易市場,為澳門僱員跨區就業流動創造條件,即準許在澳門取得職業資格與專業資格認證之僱員可進入深合區工作。同時支援深合區設立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為中小企業到橫琴,大灣區發展提供政策支持、財稅優惠、人才獎勵、僱員補貼等服務,面向本澳市民拓展就業空間建議設置相應的課程或講座,加快促進澳門市民瞭解大灣區經濟發展,就業狀況,職業需求等,協助更多澳門居民在灣區就業。

唐繼宗又指,社會上,仍有一批低學歷、低技能、低收入的在職人士,相關教育及團體機構應繼續根據行業需求並按他們的需要提供培訓援助,協助這群體尋求機會和突破,增強其專業技能與對新形勢的適應能力。

他表示,澳門經歷了長時間的經濟穩定增長,多年來也達至全民就業的狀況,疫情前本地居民對失業的危機意識相對薄弱,大部分中年或以上的本地居民生活較安逸,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再次暴露了澳門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博彩業等問題,大家對就業形勢看法未如樂觀,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政府應增加資源,集中資助年輕至中年在職人士修讀具專業認證課程,考取國際認可資格,應付經濟週期與結構改變所帶來的衝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