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印染繡篇(上)

中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可以說「織」的存在引發了「染」的出現,人們知道了在骨、石、皮製品乃至羽毛上塗色,以求悅目或表達象徵意義,當然也會在精心織出的絲織品上塗染顏色。漢代的印染技術已相當完善,有浸染、套染、媒染等方法。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紗,證明漢代已在使用印花和彩繪相結合的方法。

唐青地夾纈桌墊,日本正倉院藏

在印染方面,隋代工匠創造了雕空花紋木板夾布入染的方法,即所謂「夾纈」。唐代的印染技術也空前發展,流行的印染方法有夾纈、絞纈、蠟纈、拓印及堿印等。拓印即是將染料塗在花版上再在平鋪織物上進行印花的工藝。還有印金工藝,是在織物上調膠繪製紋飾後敷貼金箔,待膠固定後再將多餘金箔除去露出紋樣。唐代還大量使用草木染料,如染紅以茜草、紅花、蘇方木,染紫用紫草,染黃用梔子、柘,染藍以藍草,染黑以橡子等。唐代對媒染劑的認識也不斷提高,如《唐本草》裡就有以含鋁鹽化合物的椿木灰或柃木灰作為媒染劑的記載。宋代的染織藝風一改隋唐的富貴、華麗、熱烈,以典雅、和潤、沉靜代之。明清印染飛躍發展,染料品種極為豐富,多達數百種。印染之精工細巧、色彩之明麗多變,前所未有。明代始創的「拔染法」是印染技術的一大轉折,它改變了傳統單一的防染技術,使生產效率成倍提高。所謂「拔染」,即利用某種化學藥品褪去染色而得到白色花紋的方法。明清染織圖案內容極為豐富,盛行以諧音、寓意、借代、組合、象徵等表現手法的「吉祥圖案」,這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作者: 堂主

堂主,「大灣區漢服節」發起人、「傳統漢服文化歷史與發展簡介」導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