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民生福利值肯定 施政仍需聽民意

行政長官賀一誠昨日發表2023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賀一誠開言便指近三年來,澳門經濟遭受重創,各界面對的挑戰和壓力前所未有,而2022年是疫情以來深受考驗的一年,尤其受「6·18」疫情嚴重衝擊,本地主要工商業活動一度暫停,今年上半年的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下跌24.5%,連續三個季度出現負增長,這正反映本澳經濟發展幾乎進入「寒冬」。

在經濟大環境如此差的情況下,施政報告保留了一系列民生福利,包括延續現金分享、醫療券、電費及水費補貼等惠民福利,同時敬老金、養老金、各種援助津貼金額未減,這值得肯定,對減輕市民生活壓力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過當局料明年仍是財政赤字,繼續沒有央積金7,000元的特別注資,雖則經財司司長李偉農表示央積金注資是錦上添花、分享成果的制度,並非社會救濟或福利機制,惟坊間對此頗有微詞,這值得當局注意。

同時,在一系列的免稅、減稅政策下,本澳中小企經營壓力大減,但在物價通脹上,特首回應記者提問卻以歐洲作比較,稱本澳企業同甘共苦,不會有暴利的情況,筆者難以苟同,一是若要進步定不能與比自己差的人作參考,二是部份企業在獲取稅收減免的同時仍不斷加價,這才是市民無法接受的,尤其市民提出通脹問題是希望當局能夠重視並推出更好的政策,但特首的有關回應難免令人失望。

注資央積金、抑制物價通脹等都代表市民對政府的期待,即使現實中難以有效落實,但多輪經援均被市民批評「益商家」的情況下,當局需避免瓜田李下,認真聆聽市民需求並作出適當回應,勿讓市民失望。

南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