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出又彈入

筆者剛出社會工作時,常被前輩評為「入世未深」,雖然實際意思不太瞭解,但總能略略猜到是處事幼嫩等含意。到底甚麼是「入世」呢?「世」,有世間,塵世間的意思。講白點,即我們平時的人際關係,柴米油鹽,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百態,都屬「世」的範圍,因此亦有很多前輩向晚輩傳授「處世之道」,亦與「世」有關。

佛家主張出世修行,意思是修行期間遠離凡塵,避開不必要的人際網絡,物質誘惑。讓六根清靜,全心修行。當然這可能效果更佳,但是我們畢竟仍然為口奔馳,或信奉不同宗教,「出世」這種較單一的修行方向好像不太現實。因此,入世修心更富可能性,但是所修的課題並不相同。因為在世間生活,必須面對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同時顧及七情六慾,所需要的修行方向亦較為多元複雜。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修煉「出世」方向實質不夠。同樣地,潛心入世修行更顯不足,因為無法滿足日常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因此,必須雙管齊下,同時具備出世及入世的修煉條件。原因何在,全因兩種方向南轅北轍。「入世」是指手段,而「出世」則修人的內在,即為心。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用入世心態看待出世事。例如別人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尋求物質享受,但因閣下的入世心態,不屑別人的物質行為,這會造成孤家寡人,難與別人尋找共同話題,導致人際關係失敗,無法融入社會。但假若相反,只求物質享受,無窮地追求錢財,權力,俊男美女,缺乏修心慰藉,則會跌落無窮漩窩,無法滿足,造成永久的匱乏。又例如,一段情侶關係,由相識,到相戀,到維持一段關係進行,必須由入世手段支持,但如若不幸,踫上關係結束,則需用上出世心態撫平內心。假如次序有誤,一開始就想著如何為分開時平靜渡過,反而不為關係經營,豈不是神經病。 人的一生,必須靈活變通,用出世心,看入世事,才能活得精彩之餘,也能安於平靜。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