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二)

續上週的內容,話說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第一組反應堆獨一無二配置了應急冷卻裝置,在地震發生後能立即自動開啟,以避免反應堆內的核燃料棒失控受損。這個安全裝置在啟動後的11分鐘,竟被東京電力一位駐站的員工自行作出判斷而將裝置手動關停。當中最主要原因是這個裝置是整個核電站的唯一,而且遠在1971年已隨第一組反應堆被安裝上去。整整40年過去後,已沒多少員工實際懂得這個裝置怎樣的運作,而值班人員在關停裝置後也沒有向站長匯報。整個操作完全不規範。

核電站後來發生的事故,除了人為原因之外,更與設計指標老舊有莫大的關係,數十年來沒有更新升級。隨著科技進步,通過數據的收集、模擬和分析,日本在2008年對核電站的抗震審查要求進行了修訂,要求抗震基準要達600伽,即是能抵禦日本地震強度標準中的最高一級 – 第七級(400伽以上);這個要求反映在地震頻繁的日本,官方對核電站的安全要求還是非常嚴謹。而第一核電站中第1至3號機組,由於是在1960年代末設計,當時的指標僅為265伽,只稍高於第五級強度的上限,差距非常之大。東京電力雖然覺得有必要進行加強抗震工程,但由修訂指標的2008年到事故發生的2011年,接近三年間,一直沒有將抗震加強工作提上日程。這也是屬於管理上的疏忽,導致第1號機組率先發生重大事故。

對於福島第一核電站所使用的沸水式反應堆,密閉的反應堆內除了核燃料棒,就是用來推動渦輪發電機的閉環水迴路,管道裡面的水對核燃料棒平常也能通過熱傳導起著冷卻作用;整套設備平常都被反應堆外層厚厚的壓力外殼包圍著,非常安全。但當福島發生強烈地震後,由於超出抗震設計指標,第1組的反應堆內的閉環水管道受損,裡面含有輻射的水泄漏出來,由於對核燃料的冷卻失能,高熱令到帶輻射的水持續泄漏,這些水受熱變成蒸汽,逐漸增加的內部氣壓,對反應堆的外殼構成嚴重威脅。由於這些能冷卻核燃料的水量逐漸減少,不單令這些強輻射的核燃料露出水面,更由於溫度不再受控,會引發核電站最嚴重的事故 – 堆芯熔毀 (英文稱 “Meltdown”)。下週再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