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龍以尾劃地助禹治水

本欄之前講述了中國上古時期「三皇五帝」有關於龍的故事。帝舜是五帝最後的一名帝君,據稱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將統治位子禪讓給治水有方的禹,帝舜成為了歷史記載中最一位禪讓制的君王,而禹是夏王朝的創始人,他將王位傳予其子啟,結束了禪讓制。而一如「三皇五帝」的眾多傳說,禹與龍有相當多的互動故事,甚至有指禹若非得龍相助,根本不能夠成功治水。

禹,姒姓,是黃帝軒轅氏第八代玄孫,其父鯀(粵音:滾),是顓頊(粵音:專旭)的第五代孫,顓頊是「三皇五帝」中的帝王之一,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兒子。傳說黃帝是龍之子,那禹當然有龍血脈了。

對於禹的傳說,最為人熟悉是治水了。據《山海經·內經》的記載,「紅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紅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女鯀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禹的出生與其父鯀治水有關,《山海經·內經》所述,洪水滔天的時候,鯀偷了天帝的神物息壤去堵塞洪水,由於不獲舜帝授命而取神物,故天帝命祝融(火神)在羽郊的地方斬殺了鯀,禹是鯀的遺腹子,舜帝於是命禹繼承父業去治水。這裡所說的息壤是指一種能自生自長,能變大變小的泥土。

這個故事另有一個說法,指祝融斬殺鯀之後,鯀的屍身三年不腐,後祝融剖開鯀的屍肚,突然有一條黃龍跳出,之後化身為人,此人就是禹,禹便是龍的化身了。

大家都聽過禹治水十三年,三到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巫山縣誌》有記載禹在治水時斬龍的故事:「斬龍台:治西南六十裡,錯開峽一石特立,相傳禹王導水至此,一龍錯行水道,遂斬之,故峽名錯開,台名斬龍雲」。《巫山縣誌》所載是流傳於當地有關於禹在治水之時,曾斬黃龍和得到應龍的幫助,始能成功治水。據說禹在治水過程中,龍大力參與了引水的工作,用尾劃地作記,讓治水的百姓按著記印去挖河道,不過一條黃龍在一次工作中誤劃了方向,令到挖掘的百姓白忙了。禹知事件後大怒,命人將那黃龍鎖住然後斬首示眾,後來這條錯挖的地方叫「錯開峽」,位於現今長江三峽的南岸巫山的地方。大禹將龍鎖於一條石柱上,現今稱為「鎖龍柱」,斬殺神龍的地方,也被稱之為「斬龍台」。

山西的斬龍台(互聯網圖片)

對於應龍參與禹治之說,在多古籍中亦有提及,宋代李昉等人編的《太平廣記》:「禹治水時,應龍以尾畫地,導決水之所出,鑿龍門疏河」;而《山海經》記載:「禹治水,有應龍以尾畫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治之」;東晉王嘉編寫《拾遺記》卷二:「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青泥於後」。由以上所講,禹在治水過程中,曾經協助黃帝斬殺蚩尤的應龍參與其中,用尾劃地作為引水,而另一隻神獸玄龜就背負青泥(又指是息壤)去堵水。

應龍(互聯網圖片)

另外,禹還有一則鎖蛟於井的故事。《述異記》中記載:「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這當中虺是指有毒的水蛇,蛇經過500年修練成蛟,蛟再經過1000年修練就成為龍,龍經過了500年修練成角龍,角龍再經過1000年修練就成為了應龍。蛟可以看作是未長成完全的龍,亦即小龍。據說禹在治水之後,有條蛟在民間作惡,禹於是將蛟鎖在一個井之內,這就是禹王鎖蛟的故事,而有關於這口井的位置就各有各說,當中河南省的禹州市、濟南市、江蘇省淮陰市、重慶市巫山縣,都自稱有禹王鎖蛟的古井,由於禹王鎖蛟只是傳說,根本難以考究,大家到當地觀光時不妨看看,或者靜心聽一聽,看聽不聽到龍吟之聲。

閒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