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和而不同 周而不比

日前有團體在呈交給政府「第二個百億」經援的建議當中,提出支援外地僱員,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澳門作為自由民主的社會,相關意見的討論再一次印證了澳門居民的言論自由權利得到了充分保障,但是社會在討論問題過程當中,還是要做到客觀、理性,能夠做到「和而不同」。

針對支援外僱的問題,先放下「應不應該」的問題,應理性思考一下「合適不合適」。實事求是地說,自回歸以來,外地僱員對澳門整體經濟發展確實做了貢獻,這不能因為新冠疫情之下的短期失業率上升而將所有矛盾都歸咎在外僱身上。事實上,絕大部分外僱都是從事如建築、低端服務等大多數本地人不願意從事的工作,而不帶情緒地客觀看待社會現實,大部分外僱確實支援了澳門社會的底層運作。

正是因為外僱支援了澳門社會的底層運作,才能夠讓企業更好地生存發展,才可以讓澳門居民有更多向上流動和發展的空間。試想一下,企業倘若沒有外僱承擔了低端工作,同時本地居民也不願意從事,企業連生存都談不上,那麼本地人就業又從何談起?再細細想想,倘若澳門社會缺乏外僱支援,再優質的本地人資,未來的工作也只能花時間在填補現在外僱所從事的工作當中,那本地人實現理想和流動發展也將無從談起。

當然,客觀事實陳述並不是為幫外僱說好話,更多是站在本地居民的長遠發展考慮,澳門經濟復甦是必然的事,未來失業率回落也是必然的事,澳門面對人資不足也是必然的問題,所以,站在都是為澳門經濟發展出力的角度來看,那在共度時艱的背景下,有社團提出一個「周而不比」的建議,看來也不是一個罪惡的行為,況且給政府的整個建議還是以澳門居民的利益優先,即使社會不能全部認同,大可以就事論事,而沒必要搞網絡語言暴力和人身攻擊。

子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