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員關注核檢機構聘請外僱問題 促創更多抗疫職位保本地人就業

本澳爆發新一波疫情,進行了多輪全民核檢,核酸採樣員及檢測員壓力大增,惟在本澳居民失業率高達4.4%下,有檢測機構仍申請130個內地僱員,引起坊間質疑,雖當局多次強調會落實本地居民優先就業,但市民明顯不「買帳」。立法會今日召開線上全體會議,不少議員就有關事宜發表議程前發言,要求當局對過百採樣員外僱額展開全面調查及向公眾交待,並希望創設更多抗疫相關職位助本地人就業,積極保就業安民心。

議員林宇滔引述傳媒報道,本澳有核檢站的前線工作人員因被外僱頂替而失去工作,質疑勞工局沒有落實本地居民優先就業。他稱,收到多名核檢站員工親身求助和意見反映,並指出其中一間檢測機構回覆傳媒指,為填補本地專業採樣員不足的暫時性缺口,政府日前已批准公司申請100個內地採樣員名額作儲備,以運營8部流動採樣車和5個核檢站。公司目前已聘請239名本地採樣員,每天採樣員全部工作崗位數量約130個,故每天約有百名本地採樣員沒安排工作。但據網上廣泛流傳,且該公司及勞工局從未否認過其真實性的相關外僱額批文,該公司在7月4日申請100個採樣助理、30個化驗助理,即日就獲勞工局全額批准,有效期至明年7月10日,且僅要求「在本許可有效期內,申請人必須維持聘用現有本地僱員33名或以上。」事件引起社會質疑後,勞工局雖急發新聞稿稱:「由2022年7月初起,持續在疫下協助3家核檢機構招聘相關工作人員,並已舉行2場線上配對會。」
林宇滔指出,翻查資料,無論報章或勞工局網站的核酸採樣員招聘資訊,均是在勞工局即日批出外僱額、甚至引起社會質疑後才推出的「補鑊」之舉。必須指出,既然公司聲稱已聘請239名本地採樣員,採樣員每日工作崗位數僅130個,明顯毋須再聘外僱,但多名本地核檢員反映外僱採樣員抵澳後,本地人工作量已即時大減,淪為後備人員。今波疫情已進行十多輪全民核檢,而疫情至今已持續近3年,全民核檢的安排已具一定經驗,尤其是核檢日趨恆常化,如何系統培訓、招聘和儲備核酸採樣檢測人員,本來就是政府當前要務。
再者,有醫護界人士向本人指出,近三年本澳高校醫護專業培訓出來、符合核檢採樣員資格且未就業學生就有三、四百人,還未計其他地區畢業回澳的醫科畢業生,故月薪約14,000至16,000元的採樣助理與約25,000元的採樣員,肯定有不少人願意投身,只是之前有機構提供的待遇太低,才會聘不到人手。
他認為,今次事件再次反映,勞工局在批出外僱額前,根本無分析過本地採樣員人資狀況,也未按機制要求相關機構先作公開招聘,就即日批出過百外僱額,完全違反監督企業優先聘用本地僱員的法定職責,政府有必要作全面調查,還公眾一個交代。因應上述公司已超額聘用足夠的本地核酸採樣員,他更強烈要求當局依法取消其全部外僱額,同時交代30個化驗助理的本地招聘狀況。同樣安排應適用本澳其餘的核檢機構和核檢站的其他非醫療職位,確保在經濟最艱難的時候,將工作機會留給本地人。
工聯議員倡創更多職位保本地就業
議員林倫偉則希望創設更多抗疫相關職位助本地人就業,他亦提出近日有企業招聘大量核酸採樣員,以配合特區政府抗疫工作,吸引不少合資格的本地居民應徵。但卻出現有關崗位同時聘請不少外僱,及本地員工開工不足的情況。雖然當局有解釋原因,強調本地居民就業優先,但仍未能釋除社會大眾的疑慮。隨著疫情常態化,社會都認同當局開設抗疫相關的就業崗位,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時助力本地居民就業。但必須確保本地居民優先就業,外僱只能作為補充及有退場機制,做好本地人的培訓工作,提升本澳的抗疫能力及人員儲備。他建議當局創設更抗疫相關的工作職位,例如核酸檢測站登記員、保安員、保潔員、站長及物資配送員等,透過企業聘請更多本地居民擔任有關崗位,改善就業同時做好防疫工作。

議員李靜儀發言先批評當局醫觀酒店及紅碼區工作,一再出現問題,例如多個紅碼區因持續有個案而無法如期解封等,為避免再出現在環內爆發疫情影響整體防疫成效,當局有責任為公眾加強把關,主動監察排查,以及早發現問題和是否有人違規等。其後她引述統計局資料指,今年第一季近1.3萬名失業人口中,失業達4個月或以上的較長期失業者達6,400人,佔比近5成;失業者年齡介乎25至44歲人士達7,200人,佔比最多,他們當中不少人是撫養家中長幼的家庭經濟支柱,感到憂慮。失業加劇的情況令人憂慮,然而一系列支援失業者的措施例如帶津培訓及職業配對招聘會等亦因疫情暫停舉行,難以及時有效協助待業者。

李靜儀促請當局透過各種方式盤活本澳經濟,為疫後經濟復甦作好準備,更積極協助居民就業,尤其支援防疫工作以及公共判給項目的相關就業職位,應盡快恢復各類線上線下的職業配對工作,並提供相應的培訓,釋放和創設更多合適的就業機會,透過政府的監督,落實優先聘用本地人的法定要求,緩解目前就業難問題,期望政府真正有效地做到「保就業,安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