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遲婚晚育加劇少子化 學者:未來居民老幼撫養壓力大

現時澳門面對青壯年人口比例減少

最近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本澳人口老化持續,女多男少,遲婚晚育,人口密度上升,住戶規模縮小等。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表示,澳門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撫養比率增長令人吃驚,反映未來長幼照顧壓力較大,可謂是「蠟燭兩頭燒」,政府應檢視長者行動綱要有否需要進行修正,更有針對性處理澳門即將進入高齡社會的一系列問題,她並建議政府按每區人口制訂社區設施指標,從城市規劃著手處理好城規、社會及教學設施等配套。

左起:林玉鳳、陳建新出席《澳門講場》

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社會保障學會理事長陳建新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人口普查詳細結果。

人口增速放緩,老化情況持續

統計暨普查局在上周公佈2021人口普查詳細結果報告,報告發現本澳人口增速放緩,老化情況持續。2021年8月澳門總人口共682,070人,較2011人口普查的552,503人增加23.5%;過去10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1%,低於2001至2011年間的2.4%,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不包括居澳外地僱員及外地學生的本地人口有568,662人,較2011年上升17.2%。

本澳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澳門人口老化方面,年齡在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較2011年大幅增加107.2%至82,812人,佔總人口12.1%,比重較10年前上升4.9個百分點,老化指數更上升23.0個百分點至83.7%。

同時,女性人口多於男性,未婚人口佔比增加,女性人口有361,785人,男性人口有320,285人,分別佔總人口53.0%及47.0%。性別比為88.5。本地人口方面,性別比由十年前的92.7進一步跌至88.7,女多男少的情況更為明顯。
年齡在16歲及以上人口中,未婚比例為27.4%,較十年前增加2.8個百分點;已婚比例64.1%,下跌3.3個百分點。平均初婚年齡持續上升,由2001年及2011年的28.6歲及29.0歲,再上升至2021年的30.0歲。

林玉鳳:未來長幼撫養負擔大

人口普調數據影響本澳未來交通、住屋、教育等政策規劃,林玉鳳表示,除了人口老化值得關注外,撫養比率上升更值得關注。10年前撫養比率總體為23.7,2021年比例上升則為36.3,即每 100人要供養36.3人。由於人口老化,社會須投放更多社會資源在老人照顧方面同時,居民更要面對「兩頭撫養」問題,一個家庭除了要撫養父母外,還要撫養子女,居民負擔較重,所以社會在重視人口老化,也不能忽略青少年和幼兒人口。

她稱,一個社會較為理想的形態是青壯年人口比例較多,老幼人口相對較少的「欖核形態」,但現時澳門面對青壯年人口比例減少,而長幼兩端人口增多的情況,這樣則會加重社會的照顧壓力。另外,報告指路氹人口增幅多,惟相關交通配套及社會設施仍未足夠,建議政府可從城市規劃著手處理,好城規、社會及教學設施等配套。

倡按人口制每區社會設施指標

調查又顯示,澳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0,620人,高於2011年的18,454人。密度最高的仍是黑沙環及祐漢區、林茂塘區及新橋區,分別為每平方公里153,104人、144,424人及141,621人。氹仔中心區已超越黑沙環新填海區和黑沙環及祐漢區,成為全澳人口最多的統計分區,林玉鳳反映,現時氹仔幼兒照顧、學校設施不足夠,以致家長需要跨區送子女上學,加重兩條跨海大橋交通壓力,這些都需要透過城市規劃去解決,她建議政府按人口制訂每區社會設施、教育設施指標,令居民毋須跨區去處理各類問題。

澳門老齡人口為12.1%,與10年前相比上升4.9%,林玉鳳表示,世衛組織定義,如果65歲以上人口佔7%以上,就叫高齡化社會,佔14%就叫高齡社會,佔20%以上就叫超高齡社會,澳門10年前已進入高齡化社會。澳門即將進入高齡社會,本地長者照顧設施和安老政策,有必要跟隨今次10年人口普調進行調整。

陳建新認為,報告反映本澳正邁向超高齡社會,加上住戶規模縮小,即或會弱化家庭照顧及支援弱勢功能;另外,本澳老年人口平均較10年前長壽,遲婚晚育或是由於少子化加劇,假設未來政府生育政策成功,但撫養壓力亦可能會加劇。本澳需要更前瞻的人口及養老政策。

他又稱,澳門屬微型經濟體,難以做到如內地一、二線城市或香港般具規模醫療服務,認同醫療政策以「預防優先」,尤其針對長者基本醫療及社會服務全面覆蓋較好。

陳建新籲澳青年到橫琴發展

市民陳先生致電節目指,澳門有約13萬居民長期居住在香港,近年也有不少澳人選擇到內地安老,每年有超過1,000名澳人申請定居台灣,現時有約2.2萬澳人在台灣定居,反映有很多澳人已外流。經濟不景本地居民就業困難,澳門發展空間有限,現時又有大量應屆大學畢業生失業,政府應推出措施鼓勵居民到外地發展,借鏡其他地區國家經驗,輸出勞動力保持經濟,他認為在澳門居住的人口減少,也可以減輕醫療、教育支出,「可以慳錢和賺外匯」。

本身是澳大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的陳建新表示,他很多時也有對學生提到,未來的發展不應把眼光只放在澳門,眼光應放遠些,倘若覺得粵港澳大灣區太遠,可以考慮到橫琴發展,去年《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已出台,如果只把眼光放在澳門,澳門產業很難得到升級,橫琴土地面積比澳門大3倍,若橫琴能有機融入澳門發展,就等於澳門土面積增加了4倍。

疫下居民聘請外傭困難,陳建新建議可以把家務助理向高端發展,例如過去一些陪月服務發展都較為成功,可以把陪月服務延伸到養老服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