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事故後需撫平大眾心理創傷

陳曉婷  時事評論員  北京大學文學碩士

2022年3月21日,東航航空MU5735航班在執行昆明至廣州航班任務時墜毀,中國民航長達12年、保持4227天的飛行安全記錄在這一天清零。現場救援情況、事故調查進度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儘管每個人都在渴望奇跡發生,但現實依舊殘酷——“3.21”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3月26日晚確認,客機132名人員已全部遇難。

東航空難事件的發生,首當其衝的是罹難者家屬們經歷巨大的心理創傷,社會大眾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衝擊。社交媒體上,人們分享自己對事件的恐懼、悲傷、低落等情緒,甚至有人表示出現失眠、焦慮等情緒,情緒難以抽離。當發生空難、地震、爆炸等災難性事件,媒介信息的疊加效果後,大眾普遍出現情緒低落,容易出現“替代性創傷”。它是指體驗到他人所經歷的災難後,間接導致自己的身心出現困擾,乃至精神崩潰的現象。比如曾經做過飛機遭受劇烈顛簸者、其他災難倖存者或其家屬等,容易會因相似報道而有強烈的代入感,甚至是被重新拉回自己的創傷事件中,出現畫面閃回、做噩夢等情況。若是性格較焦慮的人,可能會出現過度防禦的情況,對任何事件都處於戰戰兢兢的狀態;性格較悲觀的人,容易將這類事件設想發生在自己身上,影響日常情緒,甚至抵觸乘坐飛機。

逝者安息,生者堅強。從宏觀角度而言,人類文明總是伴隨著災難和創傷不斷發展,創傷後的重建和成長是文明得以源遠流長的重要途徑。作為普羅大眾,面對負面的重大突發事件,需要做好心理調節,預防發生心理疾病。我們不要將低落情緒拒之門外,而是接納它們,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在信息獲取上,不要過度關注這個事件,避免長時間暴露在負面信息中,適當把自己從事件中抽離,嘗試把注意力放回日常生活中,或者是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和身體拉伸放鬆訓練,環節自身悲傷和焦慮的情緒,促進身心健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