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與土茯苓的區別

嶺南地區多濕,濕熱交蒸的氣候使居民對於祛濕有較大需求和熱情。在食療祛濕的廣闊天地裏,除了五花八門的涼茶,順應時節而變化的老火湯更具廣東特色。其中,五指毛桃與土茯苓堪稱經典湯料組合,一補氣,一祛濕,湯水醇和甘甜,尤為適合應對春夏的潮濕與悶熱。

然而土茯苓名稱與茯苓僅差一字,受普遍用詞習慣影響,人們常將「土」字與「野生」、「天然」掛鉤,認為土茯苓便是野生茯苓。殊不知,這二者從本源到效用,實有雲泥之別,是截然不同的兩味中藥。

1.  來源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它並非植物,而是一種寄生在松樹根上的真菌所形成的「果實」。《本草綱目》記載:「茯苓,史記龜策傳作伏靈。蓋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謂之伏靈、伏神也。」 李時珍以其「伏結松根」之性,稱之為「伏靈」,足見古人對其來源已有深刻認知。採收後的茯苓,按其部位劃分:外皮稱「茯苓皮」,長於利水消腫;內裏帶有松根的部分稱「茯神」,偏重寧心安神;而絕大部分的白色菌核,才是我們日常所稱的「茯苓」,是健脾祛濕的主力。

土茯苓,則是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的乾燥根莖。它是一種蔓生灌木,我們使用的正是其埋藏於地下、堅硬且呈塊狀的根莖。換言之,茯苓屬於菌物界,而土茯苓屬於植物界,二者在生物學分類上相差甚遠。

2.  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其核心功效在於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本草綱目》贊其:「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它藥性平和,補瀉兼施,不僅能通過利尿疏通身體的水道,更能堅固脾胃的堤壩,從源頭杜絕濕氣的生成。此外,它還有安神之效,適用於因心脾兩虛所致的心悸、失眠。

土茯苓,同樣性平味甘淡,但它歸肝、胃經。其核心功效在於 「解毒,除濕,利關節」 。關於此功效,《本草綱目》中的記載尤為精闢,指出土茯苓能「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以祛邪為專長,尤其擅長清理深入筋骨、皮膚的「濕毒」與「熱毒」,傳統上是治療梅毒(古稱楊梅瘡)及汞中毒的要藥。

3.  應用

茯苓藥性平和,在祛濕之餘兼具健脾補脾的功效,除入藥外亦具有較高的食療價值。常見的做法有茯苓粥,配伍蓮子、芡實、山藥而成的四神湯,及北京的茯苓餅、雲貴地區的茯苓糕等以茯苓粉製成的養生零食。作為湯料,其適用範圍較土茯苓廣泛,可長期食用老少鹹宜。

土茯苓雖然同樣藥性平和,但其針對性較強,重在祛濕,利關節對濕熱毒邪導致的皮膚病及痛風有較好療效。作為湯料局限性較大,不適宜長期食用。

就搭配五指毛桃而言,長期飲用、祛濕健脾者,選用茯苓搭配;濕熱季節,針對濕疹、痛風等特殊人群,重在祛濕解毒者,可選用土茯苓搭配。長期飲用可諮詢中醫或中藥師,在專業人士指導下使用,確保安全。

作者:澳門中醫學會 林婷婷 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