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中醫診斷學醫籍精髓《四診抉微》

筆者收藏的清代版《四診抉微》

《四診抉微》為中醫診斷學專著,清-林之翰代表作。林氏博采《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脈經》等古典醫籍理論及先哲精髓,並加詳注,撰《四診抉微》八卷,附《管窺附餘》一卷,付梓于雍正元年(1723年)。

書中1至3卷,主論望、聞、問診。詳細論述了顏面、口、鼻、耳、目、齒、舌等部位的各種形色變化,以聲音審查疾病的陰陽清濁新久、寒熱虛實的方法,通過診問人品起居,嗜欲苦樂來瞭解疾病變化,並詳析張景嶽「十問」,論三診詳確精要。4至7卷,主論二十九道脈,體、象、主病並參以先哲精髓,統而析之,不泥古論。第8卷主論六氣之脈及節候之診,附之以圖,參之以訣,令後學者了了易明。後《管窺附餘》1卷,列原脈體用、浮脈主裡須知、沉脈主表須知等,每多新見。

《四診抉微》內頁

《四診抉微》系統地總結了古今有關四診成就,加以分類敘述,是四診合參具體應用的重要診法書籍。

《四診抉微》是診斷學專著,共八卷,清代林之翰撰於1723年。作者博采《內經》、《難經》、《脈經》、《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籍理論及後世諸家之說,類例相從,更參一己之所得,編撰而成。其中望診包括面部氣色、五官、口齒、爪甲、舌診、體表諸部以及小兒指紋、虎口紋等的瓣識;聞診以聽取患者的氣息為主,察悉其元氣之盛衰及病痛之所面;問診以闡析張介賓「十問」為主,並問人品起居、嗜欲苦樂,使人知受病之本源;切診詳述部位、方法,以及辨脈總論,並仿《瀕湖脈學》體例,列述二十七脈的形狀、鑒別、主病等。末附《管窺附餘》一卷,介紹原脈體用,重點分析浮、沉、遲、數等脈之常變。新中國成立後有排印本。

筆者書籍為清代的排印本。

作者:中國貴州肖連宇 MAB&RP博士名銜 《香港文藝》簽約攝影家 香港文學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教授 獲2025年第四屆國際影藝聯盟 IFIA」典藏.相機」卓越藝術家稱號2024年國家「金絲路」卓越藝術家(民俗非遺)稱號 2021年全球(華人)金牌攝影師法國2019坎城國際攝影節金像獎得主 古玩鑒別專家 中醫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