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口岸辦集市 應做好宣傳和諮詢
聯同澳陳溥森在新口岸實察街區並聽取意見-1024x847.jpg)
陳德勝(左)聯同澳陳溥森在新口岸實察街區並聽取意見
近日,有消息指當局正籌備於今年8月在新口岸區舉辦結合美食與文創元素的社區集市活動,作為活化社區、扶持中小企的新嘗試。然而,計劃尚未有詳細內容公佈,已引起區內居民與商戶的關注與疑慮,反映當局在推動此類社區經濟措施時,需更重視持份者意見與規劃透明度。
日前,澳門地區發展促進會會長、新口岸區居民陳德勝聯同澳門社會民生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陳溥森等人,實地考察新口岸區環境,並收集居民與商戶對集市計劃的意見。陳德勝指出,新口岸作為一個重要的商業與居住區域,其經濟結構與民生問題值得關注。
他特別提到,今年底新口岸區內11間博彩娛樂衛星場將陸續結業,涉及約5600名本地僱員的就業問題,同時影響周邊約320家依賴人流的實體店鋪,以及近500名員工的生計。在此背景下,政府推出社區經濟活化措施雖值得肯定,但若缺乏充分溝通與配套規劃,反而可能加劇社會不穩定。
針對目前的集市計劃,坊間主要存在三大疑慮。首先,新口岸區雖然非全面禁行車輛的步行區,但環境相對安靜,若舉辦市集活動特別是夜市形式,沿街擺賣可能導致道路阻塞,噪音問題亦會影響居民休息與學習。其次,區內不少商戶因長期依賴衛星場人潮,已形成高檔次品牌店舖,露天集市廉價攤位設於門前,或會降低店鋪格調,影響高端客群光顧。第三,若市集成為常態,將可能導致門面租金下跌,影響仍在供樓的業主,甚至引發銀行貸款風險,進一步打擊商戶經營。
有居民建議,政府可考慮利用即將通車的輕軌「橫琴線」,在區內建設有上蓋、有照明的人行天橋,串聯永利、星際、凱旋門、美高梅等娛樂場所,一方面吸引高端旅客深入社區消費,另一方面亦可作為固定集市場地,達致多功能使用。
陳溥森亦認同政府以「社區商圈」及文化活化為方向推動經濟復甦的策略,但他指出,新口岸區地理環境特殊,雖具山水資源,但核心景點如松山、東望洋燈塔、觀海長廊等,因位置或性質所限,難以直接融入商業用途。至於金蓮花廣場與觀音蓮花苑等重要地標,則因政治與文化意義,不適合進行商業活動。
他強調,推動社區經濟發展不應只靠集市活動,更需從根本做起,包括加強區內基礎建設、挖掘文化資源,並透過宣傳講好澳門故事,提升社區吸引力。同時,政府在推動任何新計劃前,應進行充分的社區調查與諮詢,舉辦講座或聽證會,讓居民與商戶有機會表達訴求,爭取共識,減少阻力。
總體而言,新口岸社區集市計劃雖具創新意義,但要真正發揮成效,必須建立在透明規劃、充分溝通與配套措施之上。政府若能在文化與經濟之間取得平衡,並真誠回應民間訴求,方能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與民生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