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元代醫家整理的《十藥神書》裡故事

筆者收藏的《十藥神書》
筆者的書櫃裡有一函清代光緒年間出版的《十藥神書注解》,該書原版為中國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葛可久撰。本書收載了十治療虛勞吐血的經驗方,分別以甲、乙、丙、丁等天干次序排列。治療方劑奇而不離於正,實用有效。
葛可久,名乾孫。元代醫學家。平江路(治今江蘇蘇州吳縣)人。世業醫,父葛應雷為名醫。承家學,其術益精,他醫不能治者,往求治,多奇驗,因而名重大江南北。其學熟諳劉河間、張從正之說,治勞損吐血諸證尤富經驗,著有《十藥神書》,載十個治療虛勞吐血藥方,還有一個治療骨病腰、腿疼痛的驗方,反映了他治癆瘵(肺結核)等證治的豐富經驗。此外尚著有《醫學啟蒙》等書,已佚。
此書曾傳說「仙草骨痛活骨膏」配方,源自滇南民間。史料記載,西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攻打大理,大理敗退,大將兀良合台奉命率軍追擊,慣于馬上征戰的將士,徒步翻越連綿群山。行至枯門嶺,瘴氣濕氣彌漫,包括將軍在內的半數官兵都病倒了,有的腰疼腿麻,有的關節腫脹積水,疼得邁不動步,大軍躊躇難進。
忽一日,在山林中遇到一人,疑似探子,押至帳前審問,方知是一採藥郎中。將軍以禮待之,請其為將士治病,只見郎中將所采藥草從籃中取出,搗爛成泥,敷於患處,第二天即伸曲自如,馳騁疆場。全軍上下,無不感到驚奇,紛紛傳揚開來,大家都傳為是「仙官」下凡將天上的仙草帶到了人間,之後這些藥草也被傳為「仙草」。

故事越傳越廣,後來被元代醫家整理收錄在《十藥神書》裡。在明代《滇南本草》對本方也有記錄。由於方中主藥只能在雲南南部山區瘴氣彌漫的紅色土壤裡生長,不能移植,而古代轉運困難,導致該方雖在滇南廣為流傳,中原民眾卻無福惠及,元、明、清三個朝代也只是作為貢品進獻朝廷,只有王公大臣和豪門鉅賈才能享用。 此外,現在民間流傳使用較為廣泛的「睡得香」,該書也有記載。筆者因工作曾多次前往雲南做過探秘,由於處方中,有一味植物,無法尋到。故而放棄,至今仍未釋懷。
作者:中國貴州肖連宇 MAB&RP博士名銜 《香港文藝》簽約攝影家 香港文學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教授 獲2025年第四屆國際影藝聯盟 IFIA」典藏.相機」卓越藝術家稱號2024年國家「金絲路」卓越藝術家(民俗非遺)稱號 2021年全球(華人)金牌攝影師法國2019坎城國際攝影節金像獎得主 古玩鑒別專家 中醫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