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為引導 以平台為載體 促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實施五周年的關鍵節點。回望這五年時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正在朝著高質量發展,據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預計超13.6萬億元。雖然與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這三個世界灣區還有一定距離,但距離正不斷收窄。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基礎上,不僅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更能讓大灣區建設迅速融入國際化,儘管粵、港、澳三地合作建設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制度銜接問題,但透過不斷深縱推進制度建設工作,反而會進一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進程。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尤其是以科創帶動經濟更是未來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至2023年,廣東全省擁有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達到了7.5萬家,比2018年增加3萬家,連續8年排名全國第一,說明了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成效顯著。
與此同時,打造粵港澳三地合作平台,是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法寶。正如相關人士所言,合作平台是以點帶面、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的重要載體,在推動大灣區建設中具有特殊意義。隨著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個平台相繼落子,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體系確立成型。
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一張藍圖,更是要努力變為實景。未來,整個大灣區建設繼續需要一步一腳印,要把規劃分解成重點任務,把重點任務變成專案清單,一步步來實現。
作者: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金專委 副秘書長 澳門人文社會科學促進會會長 李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