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加強滅蚊應對基孔肯雅熱及登革熱

市政署在全澳各公園、休憩區及各市政墳場進行每月的定期滅蚊工作。

本澳於上周五(18日)錄得近年首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發病前曾前往順德區,評估在當地感染,衛生局已隨即採取措施應對。為防止登革熱及基孔肯雅熱在社區傳播,加上臨近暑假,衛生局聯同市政署昨日下午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防止登革熱及基孔肯雅熱在社區傳播的預防措施及特區政府應對工作。

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主任梁亦好表示,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傳播方式及防控措施相同,都是通過白紋伊蚊或埃及伊蚊傳播的疾病,不會直接在人際間傳播,在本澳常見透過白紋伊蚊傳播這兩種疾病。伊蚊叮咬基孔肯雅熱或登革熱病人後,經一段時間在蚊體內繁殖病毒後,就可透過叮咬傳播給其他人。若伊蚊攜帶的是登革熱病毒,健康人士被叮咬後一般四日至七日內發病,倘若為基孔肯雅熱病毒,叮咬後可在兩至三日內發病,傳播速度更快。

梁亦好指出,兩個傳染病在臨床上表現有些許不同,首先引起登革熱的病毒可分為四種不同的血清型,感染不同型的登革熱病毒可引起重症登革熱,而基孔肯雅熱較少引起重症感染。目前所見,廣東省的個案均為輕症。感染登革熱有發熱、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及出疹等症狀,而重症會有出血、休克等表現。基孔肯雅熱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出疹和嚴重關節痛,疼痛多出現在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指關節等小關節,整個病程通常持續五日至七日,絕大多數基孔肯雅熱患者病情較輕,個別患者關節疼痛可持續兩至三個月,以對症治療為主。

持續針對衛生黑點常規滅蚊

梁亦好又表示,特區政府已採取綜合的防控措施,包括透過由政府牽頭、跨部門合作、聯動社團協作、動員社區合力,持續對社區高風險場所的孳生源巡查和清理,以及開展各類教育宣傳工作;截至今年6月於全澳各區合共開展7,400多次孳生源巡查工作;在4月已舉辦以「積水定期清,防蚊你最醒」為主題的社區預防登革熱蚊媒傳染病的宣傳活動。在澳門、氹仔和路環不同區域,共設置11個「社區預防登革熱宣傳推廣站」,深入社區向居民宣傳教育,強調清除積水的預防工作。

梁亦好指出,日常針對全澳約140個衛生黑點每月常規滅蚊,並按風險加強工作;截至6月,全澳已開展1,220次化學滅蚊工作;在出現個案的居住或活動區域衛生局派員緊急滅蚊,能有助盡快降低蚊蟲密度。加強醫療機構對確診病例盡早安排檢測,及早調查、主動搜索懷疑病例,並採取針對性措施阻斷進一步傳播。

籲做好「防蚊三招」

梁亦好強調,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都是可防可控的傳染病,由於是透過帶病毒的伊蚊傳播,所以預防及控制措施均圍繞杜絕蚊蟲孳生。白紋伊蚊主要在細小、清潔、靜止的積水孳生,特別是人工容器,因此清除積水是最有效預防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措施。

她呼籲居民在高風險期間,配合相關工作,並做好防蚊三招,共同防控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要防止家居“孳生”蚊子,注意定期清除工作地點和家居周圍環境的積水,杜絕蚊蟲孳生;防止蚊子“進入”室內,家中可使用紗窗、蚊帳或開冷氣等措施,減少被蚊叮咬機會。在戶外活動時宜穿淺色長袖衫褲,並在皮膚暴露地方或衣服使用驅蚊劑,防止戶外蚊子“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