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居民超重肥胖問題嚴峻 衛局:冀抑居民超重比例上升趨勢

明年將開展十年一次的澳門健康調查
衛生局表示,去年澳門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高達83.3歲,較回歸前增加5歲,但居民患上超重肥胖、三高等風險逐漸上升。根據當局2016年「澳門健康調查」數據顯示,本澳超過一半成年人體重超出理想範圍,情況較為嚴峻,當局明年將再開展十年一次的「澳門健康調查」,藉此了解澳門居民最新健康狀況,但預計肥胖及超重比例會持續上升,不會低於10年前水平,當局希望努力減輕上升趨勢。
衛生局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健康促進處處長黃穎雯、衛生局黑沙環衛生中心醫生曹美芳、新青協副理事長姚明威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健康社區及科普體重管理。

衛生局明年啟澳門健康調查
黃穎雯指出,去年(2024年)澳門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高達83.3歲,較回歸前增加5歲,但居民患上超重肥胖、三高等風險逐漸上升。2016年「澳門健康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本澳18歲或以上成年人有21.3%屬超重(體重指數BMI為23至24.9)、30.6%屬肥胖(體重指數BMI為25或以上),合共51.9%,本澳超過一半以上成年人的體重超出理想範圍,較2006年上升5.7%。
特區政府《健康澳門藍圖》亦將肥胖防控納入2030年目標指標,推動從「被動治病」轉向「主動防病」的健康理念。黃穎雯稱,不同地方對肥胖和超重有不同定義,澳門是以體重指數作標準,她又形容澳門情況較為嚴峻,每兩人就有一個體重不理想,超重肥胖問題在本澳和鄰近地區亦呈嚴重和有上升趨勢。當局將於明年再開展十年一次的「澳門健康調查」,在全澳人口抽樣調查,希望藉此了解澳門居民最新健康狀況包括體重等。
料居民超重及肥胖呈上升趨勢
她又透露,較早前當局已在兩個衛生中心進行了先導健康調查,邀請了200個居民進行體檢和問卷調查,為即將展開的「澳門健康調查」測試流程。因應澳門城市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方式改變等,她預計肥胖及超重比例會持續上升,不會低於10年前水平,但當局仍然希望努力壓低上升趨勢。
另外,肥胖是導致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去年八成死亡個案由慢性病引起。黃穎雯表示,當局透過推出健康企業及健康校園計劃等,從居民生活、工作及學習三方面,著手推動居民實踐健康行為及主動健康管理。
新青協:青少年健康認識普遍不足
姚明威表示,新青協在成立之初已推出健康大使計劃,自今已舉辦至第二十二屆,培養超過8,500名健康大健,學生透過本澳專業醫療人員帶領下參加互動式教學、參觀醫療機構、小組學習等,增加自身健康認知。
該會發現,青少年對自身健康認識普遍不足,雖知自己的行為不健康,但仍會被不良生活習慣佔據,電子產品的普及,令越來越多青少年把閒聊時間花費於電子活動,除了缺乏運動,也容易受網絡及同儕影響,進食不健康食品;以及學習壓力大,容易出現失眠、暴飲暴食,以及壓力性肥胖問題。
姚明威稱,本澳青少年肥胖情況常見,建議相約朋友開展網球、飛盤等運動,互相激勵及增添樂趣。年紀大人士或因膝頭痛難以跑步或深蹲等運動,可以游泳代替,既能鍛煉心肺,對關節的負擔亦較少。
醫生:減重需科學倡循序漸進減重
曹美芳表示,近年發現,在澳門有使用衛生中心習慣的居民當中,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人數逐年增加,並有持續上升趨勢,有超過八成半的慢性病居民都有透過衛生中心進行持續跟進,回顧2024年數據,當局發現成年高血壓病人已超9萬人,成年糖尿病人數亦接近4萬人,該兩種常見慢性病很多時會合併成為高脂血症、血脂異常,同時伴隨超重、肥胖問題。在國際研究證明,體重管理方面,若可以把原來體重降低5%,例如70公斤的人減重3.5公斤,便可直接改善血壓、血糖和代謝。「只要付出少少,減原來體重的5%,可以大大減低心血管同癌症風險。」
有居民反映減體重困難問題,即使食減肥藥也沒有作用。曹美芳強調,減重需科學,在坊間的減肥藥、節食等方法,若導致攝取的卡路里過低,不但不能控制體重,更會體重反彈及影響健康;而「一下子減幾十磅」亦不科學,建議設立合理目標,配合飲食及運動,循序漸進減重。
她又提醒市民每週要開展帶氧運動及肌肉運動,拉伸操、原地踏步或慢跑等都適合普羅大眾。對於兒童肥胖問題,衛生中心會先增加家長的體重管理認知,以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黃穎雯則解釋指,本澳訂定的超重肥胖指標相對其他地區較緊,希望能及早提醒居民注意體重,未來會與社團合作,針對藥物安全、體重管理等健康主題在社區推廣。未來當局會擴大整個家庭醫學團隊,正計劃對私家醫生提供持續培訓,為居民提供預防疾病的健康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