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歲首度港行

3月23日早上八時許,父親來電,說自己已在珠海,大巴即將踏上港珠澳大橋。晚上七點左右,父親再度來電,表示已從港珠澳大橋取道回來。至此,今年8月將迎來六十八歲生日的父親,用不到一天的時間,完成了自己的首度香港之旅。

夜晚十點過後,隨著大門打開,身背紅色雙肩相機包的父親終於到家,而那個背包正是我在2017年國慶假期時從香港帶回來的。「跑馬好看。」父親笑說,「旅行團安排我們在那裏三小時,有人可能會覺得悶,但剛好可以給我拍照。」「那您買了嗎?」我調侃道。「一次要買四只馬呢。」他說,「有人買了六張,全都輸了。」自小看香港電視,周日下午跑馬這一事宜早已深深印刻在我腦海的「電視節目單」中,而跑馬也成了我對香港最早的印象之一,就如跑狗於澳門一樣。第二天,父親又提起跑馬,「你看我朋友圈了嗎?」原來,父親以《沙田賽馬掠影》為題,發佈了一組跑馬攝影作品。這是他從香港回來後,在朋友圈發佈的關於香港之旅的唯一圖文。

「走港珠澳大橋,從珠海到香港只有五十多公里。父親對如今交通之便利感到驚歎,轉而又談起香港導遊的詼諧幽默。「她說自己跟成龍握過手,跟周潤發握過手,原來說的是掌印!你去過星光大道嗎?一定要去那裏看看。」位於尖沙咀的星光大道,是父親到港後的第一站。那天風和日麗,蔚藍的天空與維多利亞港的海水相互呼應。站在左手高舉燈球、身裹「菲林套裙」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雕像前,父親也將那臺伴隨多年的尼康單反數碼相機用右手盡力舉起,仿佛隱喻著一場影視科技革命的對話。他在張學友、林青霞和許冠傑的掌印前留影,滿足了昔日的追星夢。

父親捨不得花錢,午餐僅以一個漢堡包充饑。離開沙田賽馬會,大巴直奔香港經典之地——旺角。記得那年,我乘坐雙層巴士從新界輾轉九龍,當路經旺角街道,那些二十多年前便見過的街景,仿佛突然從電視裏猛跳出來直逼眼前,又鎖在車窗裏如電影般一幀一幀流轉而過。向後奔去的是藥店,藥店後是金鋪,金鋪後是便利店,便利店後是餐廳,餐廳後還是餐廳。那一刻,我不自覺地,嘗試著把這一切與印象中的這座城市一一對上,仿佛在印證著曾經在電視中看到的,與日常所見所遇並不相同的,已真真切切地把自己團團包圍。可是,到了這一刻,在父親嘴裏,卻幾乎聽不出陌生感。「旺角人山人海,像廣州一樣。父親說著,又展示了他從旺角百佳超級市場買回來的日清牌咖喱牛肉。「同行的朋友說這個好吃呢!」在父親眼中,旺角的繁盛,廣州商業區也曾帶給他類似的體驗。在我看來,短短的兩小時旺角購物行程,並不能讓父親深入感受旺角的魅力,「波鞋街」「女人街」或潮流食肆等於其而言亦非興趣所在,他所感知的僅是熱鬧的表象,是過客式的淺嘗即止而已。然而,這不又說明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迅速發展,確實讓城市之間拉得更為緊密,人們彼此的生活方式、情感體驗也愈加相近嗎?

這是一個時代的印記。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很榮幸能生於這個時代,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深耕著中華傳統文化,又交織著世界文明的土地的滋養下茁壯成長,與來自灣區不同城市的夥伴相遇,相識,相知,相互勉勵前行。是的,父親的六十七歲首度港行經已圓滿完成,而我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奮鬥之路,才剛剛開始。

作者:楊肖坤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廣東省作家、音樂家、攝影家協會會員,長年從事文化藝術創作及演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