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服務業開放,促進中國經濟穩定發展(一)

2024年,我國經濟取得耀眼的成就,獲得多個「首次」和多個「突破」。中國服務貿易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高峰。數據顯示,全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7.5萬億元人民幣,首次以美元計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在當前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下,服務貿易越來越顯得重要。首先,服務貿易與教育、文化、醫療等民生領域高度關聯,改善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推動我國消費升級。其次,服務貿易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有利於我國建設創新強國、知識產權大國。其三,有利於改善我國的貿易結構。我國是全球商品貿易大國,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日益提高,也給我國帶來巨額的貿易順差。但是我國的服務貿易卻存在較大的逆差,滯後我國的經濟發展。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即推動互聯網、文化等領域有序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這些政策必將推動我國經濟更上一層樓。

新時期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的新特點:一是服務貿易總額持續擴大。據商務部《中國服務貿易統計公報》,2023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達9,331.2億美元,同比增長4.9%。自2013年以來,中國連續11年穩居全球第二大服務進口國,是210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市場,60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出口市場。二是我國的服務貿易結構優化,傳統服務貿易占比下降,新興領域服務貿易快速增長。根據商務部數據旅遊、運輸占比下降,可數位化交付的進出口占比增長。2023年,中國可數位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3,859億美元,同比增長3.5%,占服務進出口總值的41.4%。其中,電信、電腦和資訊服務進出口1,290.1億美元,同比增長3.9%,占可數位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的33.4%。會計、法律、諮詢、研發設計等其他商業服務進出口1,651.1億美元,同比增長8.4%,占可數位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的42.8%。三是貿易夥伴地理方向多元化。我國主要的服務貿易夥伴是美國、歐盟、日本。但與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如東盟、中東、「一帶一路」國家服務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額占比逐漸擴大,重點合作領域是數字基建、教育醫療等。四是我國服務貿易模式不斷創新。如,我國設立12個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如北京中關村、杭州高新區等,2023年數字服務出口增長40%。另外,我國在海南自貿港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據商務部2023年報告,取消限制措施70項,不斷拓展服務貿易新領域。

中國服務貿易面臨的主要挑戰:一是傳統服務專案逆差顯著。2023年服務貿易逆差擴大至1,708.7億美元,旅行服務、運輸服務逆差分別為1,817億美元、841.8億美元。二是我國知識密集型服務競爭力還需要提升。如知識產權使用費2023年逆差315.2億美元,主要用於支付海外晶片、醫藥技術等專利費,約占逆差總額的80%。保險服務2023年逆差101.6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外資金融機構在華市場份額比中資金融機構在歐美份額多,中資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弱。三是市場開放不足。我國未放開境外學校辦學限制,國內學校國際教育品牌建設滯後,我國學生的出國留學支出遠大於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的收入。我國限制數據跨境流動,據麥肯錫2023年的研究,國內數據當地語系化要求制約雲計算、數字內容出口。

作者:暨南大學教授  林學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