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仙境探秘:一次朝聖與武俠交織的旅程

峨眉山,這座屹立于華夏大地的崇山峻嶺,不僅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更是佛教中大菩薩普賢的道場,象徵著智慧與大行願力的結合。道場,這一供奉與膜拜菩薩的神聖之地,其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時代,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宗教色彩。然而,峨眉山之名,並非僅僅局限於宗教領域,它更因武俠小說與武俠影視劇的描繪而廣為人知,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武林聖地。
峨眉山的奇絕之處,不僅在於其宗教與武俠的雙重身份,更在於其峰頂——金頂的獨特風光。金頂,這個名字既是山峰之名,也是寺廟與佛殿的統稱,三者合而為一,共同構成了峨眉山的靈魂所在。金頂之上,四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聖燈,無一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這些奇觀並非隨意可見,它們的出現如同天機洩露,可遇而不可求,為峨眉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與神聖的色彩。

我有幸在12月中下旬,踏上了這片嚮往已久的土地。從成都東站出發,乘坐高鐵僅需約1小時20分鐘,便可抵達峨眉山站。出站後,我轉乘觀光巴士,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向雷洞坪車站進發。這段山路,即便是對我這樣不易暈車的人來說,也是一場不小的考驗。車行間,我只覺頭暈目眩,幾乎要嘔吐。因此,若是計劃前往峨眉山的遊客,務必做好暈車的準備,比如提前服用暈車藥、準備好嘔吐袋等。
巴士行駛約一個小時後,司機貼心地在一處小便利店前停車,讓乘客下車透氣,並購買必要的裝備。我趁機買了雨衣、行山杖和防滑設備,這些東西後來證明非常實用,若是沒有它們,我恐怕會後悔莫及。
再經過約一個小時的車程,我終於抵達了雷洞坪車站。從這裡到金頂,雖然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但已經能夠感受到峨眉山那如夢似幻的仙境氣息。當天,大霧瀰漫,可見範圍不足十米,氣溫也極低,地面和山腰處堆積著厚厚的積雪。在這樣又凍又濕又滑的環境下,我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撐著樓梯前行,此時我才真正體會到防滑設備和雨衣的重要性。

經過約半個小時的艱難跋涉,我終於來到了接引殿,準備搭乘金頂索道。這裡有一個選擇:如果不想繼續爬樓梯,可以在雷洞坪車站附近花費約200多元人民幣請人抬轎子上山;如果想節省開支,就只需再爬約半個小時的樓梯,便可搭乘索道直上金頂。我選擇了後者,與眾多遊客一同擁搶在索道車上,共同體驗這段奇妙的旅程。索道穿雲破霧,當我們穿出雲層時,天空突然放晴,溫暖的陽光灑落在身上,之前的寒意瞬間消散無蹤。
金頂之上,三個「金頂」交相輝映:一是海拔3,077米的山峰(大峨次高峰);二是峰頂上的華藏寺;三是華藏寺裡最高處的金殿,又名普賢殿。三者均以黃金鑲頂,故統稱金頂。一般來說,大家所說的去金頂,多指第一個。

我隨著人流,沿著朝聖大道向上走,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巨大的十方普賢佛像。這座金色佛像高達48米,由銅製成,是世界上較高的金佛之一。它屹立於海拔3,079米的高處,是眾多遊客來峨眉山的必打卡之地。
金頂的殿堂佈局中軸對稱,依次為彌勒殿、大雄寶殿和普賢殿。最前方的佛殿安置在十方普賢佛像之內,供奉的是彌勒佛。十方普賢佛像後方是金頂大雄寶殿(銅殿)和普賢殿(金殿)。而右側(南)是寶頂觀音殿,其頂為銀色,但並不稱之為銀殿。銀殿實為臥雲禪院,位於該大雄寶殿左側(北)。
整個峨眉山山頂地方相對狹小,除了幾個殿堂之外,便是十方普賢像廣場和觀景台相對開闊。觀景台下是捨身崖,南望可見大峨的最高峰萬佛頂。當天雲霧較大,萬佛頂上的高閣被雲霧半掩,時隱時現,仿佛讓人進入了武俠小說或仙俠劇的場景之中。

參觀完金頂後,便是回程的路途。沿著樓梯往下走,我才真正體會到「上山容易下山難」的道理。一路走來,濕滑的樓梯讓我不得不特別小心,以防滑倒。而途中,不時有猴子向遊客索食。這些猴子野性十足,並不建議餵食,以免因為猴子搶食而發生危險。
這次峨眉山之行,不僅讓我領略到了大自然的壯麗風光,更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峨眉山,這座集宗教、武俠、自然風光於一體的神奇之地,無疑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難忘經歷。
攝影:南喬 撰文:墨浪途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