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演唱會票房11億吸客百萬 文局:澳門具文化消費觀眾市場

推動經濟多元發展是澳門的「必做題」,今年政府施政報告更提出要發展「演藝之都」、「體育之城」,文化局局長梁惠敏昨表示,當局希望透過不同文化盛事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多層面打造「演藝之都」。去年政府與民企舉辦大型演出逾2,000項,藝文活動有逾萬場次,參與人次近2,000萬,綜合渡假休閒企業舉辦的大型演唱會觀眾達100萬人次,創造近11億票房經濟價值,顯示澳門具有文化消費的觀眾市場。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藥物監督管理局局長蔡炳祥、體育局局長張子軒昨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如何配合「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推動中藥醫大健康、文化及體育產業發展。

文化局:多層面打造「演藝之都」
梁惠敏介紹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時表示,文化產業作為「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為此特區政府希望透過不同文化盛事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多層面打造「演藝之都」。澳門有很多大型綜合旅遊休閒設施和演藝場地等硬件,為澳門朝「演藝之都」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過去5年文化局透過舉行不同的文化節慶活動,包括國際音樂節、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國際短片節、中葡文化藝術節等等藝文盛事,希望可以不斷引進更多高等質素的節目,持續擴大演藝盛事品牌效益,加強演藝領域不同層面的融合發展。
她又指,各大綜合渡假休閒企業也不斷加大在非博彩元素項目的投入,在去年(2023年)政府與民企舉辦大型演出逾2,000項,藝文活動有逾萬場次,參與人次近2,000萬,綜合渡假休閒企業舉辦的大型演唱會觀眾達100萬人次,創造近11億票房經濟價值,顯示澳門具有文化消費的觀眾市場。另外,政府在2023年開始,透過跨司跨範疇團隊與六大休閒企業推動活化歷史片區工作,希望可以開發更多具澳門文化元素、澳門特色的旅遊、藝術、美食、音樂、沉浸式演出等跨領域文化消費項目和特色體驗,激活社區經濟,帶動不同行業共同發展。
戶外演區選址經論證相對適合
梁惠敏又提到,當局亦會繼續透過不同的政策支持澳門藝團發展,政府正打造可容納5萬人的戶外演區,冀透過該戶外演區落成,舉辦更多大型的盛事。政府已成立跨司跨部門大型演出活動協調小組,協助盛事有序舉辦。
對於有居民質疑戶外演區選址是否合適,關注日後的交通配套和產生噪音等,梁惠敏強調,政府對本澳不同地區進行了思考和論證,可容納5萬人的戶外演區,無論在搭建、試音、正式演出等都會產生一定噪音,當局亦非常關注活動結束後觀眾的疏散問題,現在路氹的選址附近沒有民居,且空間較大可以做到人潮分流,符合安全考量,是相對適合的選址。
體局:今年在澳舉辦國際賽事24項
張子軒則表示,為配合政府「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體育局開展了一系列推動體育產業的工作,當局在發展大眾體育、競投體育、拓展體育空間的基礎上,積極拓展體育產業的發展,舉辦更多吸引、精彩和多元的體育項目和產品,再結合旅遊和文化的元素,增強澳門體育盛事的品牌效應,推動澳門體育相關的行業得到發展,為行業注入新動力。
張子軒稱,當局與國際組織合作吸引更多大型體育賽事落戶澳門,把澳門打造成「體育之城」。他又謂,體育項目由2019年舉辦7項,增至今年24項,反映相關工作具一定成效。今年舉辦的兩項世界級乒乓球賽事吸引逾3萬觀眾入場,期間酒店入住率達九成,足見項目的吸引力。
一周已售出逾七成大賽車門票
此外,當局並與不同社團及企業合作,做好本地體育品牌,例如在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推出聯乘文創產品,張子軒透露,大賽車門票開售一周已售出七成幾,較去年上升22%,旅遊套票和企業套票銷情理想,其中,旅遊套票銷售較去年同期上升76%,顯示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品牌得到市民和旅客的認同。

有市民反映購買大賽車門票困難,認為當局容許一人可購買20張門票安排不適當,擔心日後會出現炒賣門票情況,希望當局完善售票安排。張子軒回應稱,大賽車門票設有不同售賣渠道,分有個人售票、團體和企業售票、以及和旅行社合作推出的旅遊套票等,其中團體票和旅遊套票不會在門市發售,未來會持續檢視購票上限,優化市民購票安排等。
對於有市民投訴大賽車提前兩月加裝圍欄,影響交通出行,張子軒解釋指,大賽車提前1個多月裝圍欄是為了加裝多些閘口,以便結束時盡快解封賽道。同時今年加闊了閘口,讓不同種類的車輛都可以通行。
藥監局:354宗中成藥在澳申請註冊
蔡炳祥表示,當局從多方助力大健康產業多元化,中藥法生效至今,共接獲354宗中成藥註冊申請,已有94項中成藥取得註冊。透過執行中成藥註冊制度,令本澳註冊中成藥有條件「走出去」,當局成立至今已審批94項新藥在澳上市,當中35項藥物屬「同類首創」,希望可助力本澳發展醫療旅遊。
蔡炳祥表示,當局過去幾年每年平均巡查每間藥房3次以上,連同各類商號及口岸稽查每年逾3,000次,促使本澳藥業市場規範發展。
有市民關注醫療器械管理制度的註冊規定,蔡炳祥稱,「醫療器械監督管理制度」中,器械的註冊及備案會以平衡器械可及性、保障公眾健康為前提,會依產品風險程度分級管理,如中高風險會實施註冊制度,中低及低風險會實施備案制度,經營如繃帶紗布等低風險產品則毋須領有專門經營牌照。當局將來會推出醫療器械目錄供業界查閱受監管醫療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