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里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

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是個受到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影響非常深的國都,到當地旅遊定必會參觀當地的教堂,其中王宮旁邊的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Catedral de la Almudena)雖然歷史不算悠久,但背後有一個關於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鬥爭的故事,其中教堂供奉的聖母被視為西班牙的守護女神,有「城牆內的聖母」之稱,有一段是馬德里家傳戶曉的故事。

大教堂的外觀

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是一座外部為古典主義風格,內部為哥特風格的大教堂。這座教堂於1879年規劃,1883年埋下第一塊基石,然而因內戰等因素而曾經中斷工程,直到1993年年底,大教堂才被教皇若望·保祿二世正式祝聖投入使用,成為歐洲最新啟用的主教座堂,也使這個教堂成為西班牙唯一一個被教皇祝聖過的地方。該大教堂總長102米,中殿長82米,橫殿長68米,圓頂到十字架的高度達73米,而主中殿高度25.8米、寬度12.5米,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與大多數東西方向朝向的教堂不同,它是南北朝向。儘管其規模龐大,但採光設計極佳,在白天幾乎不需要開燈,尤其是在最明亮的耶穌十字架區域,自然光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面對馬德里王宮的教堂外貌

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免費對外開放參觀,由於其建築屬於近代,因此內部裝潢與歐洲其他大教堂滿佈精美雕像有所不同,更顯現出現代簡約風格。參觀者除了可以欣賞到自然光照明設計外,也能看到那尊傳奇中的城牆內聖母雕像,此雕像位於祭壇旁邊,高高在上地遙望著中央耶穌雕像,參觀者還可以走上數級樓梯近距離觀看。

教堂充份利用自然光採光

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名稱中的「Almudena」源自阿拉伯文「Al Mudayna」,意即「城牆」。而城牆內所指的是供奉在此的聖母雕像。關於這尊雕像,有著流傳千古的故事。公元711年,相信伊斯蘭宗旨的摩爾人塔里克(Jabal al Tariq)領軍打敗了基督徒哥德國王羅德里戈(el rey godo Rodrigo),僅用了七年的時間便征服了整個伊比利半島,開始了長達800年的伊斯蘭統治時期。在公元856年時,哈里發科爾多瓦穆罕默德一世(Muhammad I)及其軍隊抵達如今馬德里的小村莊並將其命名為「Magerit」,隨後下令在古羅馬瞭望台遺跡上興建城堡要塞(即今日皇宮/Palacio de Oriente),並將原本的聖母瑪麗亞小教堂改建成清真寺。

村民們供奉了數百年的Santa María de la Vega 聖母像據說是由耶穌十二門徒之一雅各的弟子帶來,他們擔心這尊雕像會遭受穆斯林人的褻瀆,因此將其交給鐵匠藏起來。然而這段故事卻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得模糊不清,不知具體藏匿位置何在。

教堂供奉著城牆裡的聖母

直至公元1083年基督徒君主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收復Magerit,他從村民口中得知此傳說後承諾:「若能征服托雷多(Toledo),必定找到Santa María de la Vega 的聖像。」兩年後,即公元1085年,他成功攻下托雷多並宣告基督宗旨「收復失地運動」取得階段性勝利。在回到Magerit後,他正式將此地更名為Madrid(馬德里),但Santa María de la Vega 的聖像依然未見蹤影。為履行承諾,他於11月9日率領宗教師、貴族及軍隊進行尋找,在經過一處城牆時突然掉落幾塊岩石露出了Santa María de la Vega 的聖像,他們認為這是神跡。因此西班牙人將11月9日定為阿爾穆德娜聖母日,每年當天當地居民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活動以紀念這段歷史。

此外,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還有另一段淒美故事。1879年時,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二世之子阿方索十二世之妻奧爾良公主瑪利亞·梅塞蒂斯(Queen Maria de las Mercedes de Orleans)結婚五個月便因傷寒感染肺結核去世,享年僅18歲。在她臨終前希望自己的墓能安置在大教堂內,但因無子嗣且彼時阿方索十二世尚非國王,她無法葬入王室墓地。因此阿方索十二世決定在王宮對面修建一座教堂,以安置梅塞蒂斯遺體。此計劃由最初作為皇后的陵寢神殿,到了1885年教皇利奧十三世下達聖諭在馬德里-阿爾卡拉開設主教後,這個教堂項目變成了主教堂項目,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阿穆德納聖母主教座堂,而梅塞蒂斯也如願以償安息於此祭壇之下。

另外, 2004年5月22日,西班牙王國的國王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的長子費利佩王子,也就是現任的西班牙國王腓力六世(King Felipe VI),在這座教堂舉行婚禮,這也是這座教堂承辦的第一場婚禮。

攝影/撰文: 閒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