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療法是什麼?

耳穴療法起源於兩千多年前,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以耳進行疾病診治的記載,是在耳針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保健方法。中醫認爲,人的五臟六腑都可以在耳朵上找到相應的位置。當一個人生病的時候,往往都會在耳廓上面的相關穴區出現反應。通過去刺激這些相應的反應點,我們就可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這些反應點就是耳穴。
《黃帝內經靈樞》中記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我們的耳朵的形狀就好像頭向下臀部向上的胎兒,耳朵的不同區域對應著人身上不同的部位。我國標準耳穴一共有93個穴位,這些穴位與全身的血脈相連。如果我們身體出現了問題,在我們的耳朵上就會有可能出現異常。例如,頸椎有問題的患者,在耳朵上頸椎對應的區域就有可能會出現結界和變形。所以耳穴在臨床上也可以用於疾病的輔助診斷。
耳穴療法,就是用膠布將藥豆準確地黏貼在耳穴的位置。黏貼後患者給予適度的揉捏按壓刺激,使其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以達到治療及預防的目的。耳穴壓豆能夠疏通經絡,調節患者身體五臟六腑,幫助預防疾病及輔助治療疾病。耳穴療法,被成爲綠色療法,其特點為安全,無創傷,操作方便,防病治病兼顧。
耳穴療法的適應症如下:1.對各種疼痛性疾病,如頭痛,肋間神經痛,痛經等有較好的止痛效果。2.對過敏及變態反應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等有消炎,脫敏的療效。3.對功能紊亂性疾病,如神經衰弱,月經不跳,腸功能紊亂,高血壓,心率不起等,具有調節作用,可促進病情的緩解。4.對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更年期綜合症等,有輔助改善治療的作用。
耳穴壓豆一般會使用王不留行籽用膠布貼於耳穴上,貼緊後患者自行施加壓力,使穴位處產生酸麻脹痛的感覺。每天按壓3-4次,每次進行1分鐘左右,保持2到3天即可。王不留行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性走而不住,隨有王命不能留其行。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歸肝,胃經,具有活血通經,利尿同淋,下乳消腫的功效。在臨床上常用於閉經,痛經,乳汁不下,乳癰腫痛及淋証澀痛等等。
注意事項:1.貼耳穴應注意防水,以免脫落。2.夏天因出汗原因,貼壓時間應酌情減少,以防膠布潮濕或皮膚的感染。3.皮膚上有炎症及凍傷的患者不宜使用。4.患有嚴重的心臟病患者不宜使用,患有嚴重器質性疾病或高度貧血者不宜使用。5.有習慣性流產或者身體比較虛弱的孕婦忌用。6.經常服用激素的患者慎用。7.耳穴療法療效獨特,但並不包治百病,有些疾病或症狀使用耳穴療法,有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在使用耳穴療法前應分清適應症及禁忌症。8.貼耳穴豆的操作應找專業中醫進行,以求所貼穴位的準確。
作者:廣慈醫療中心 廖雲立 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