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於中國古陶瓷裡的成份「密碼」 ——用資料拓展你對中國古陶瓷的認知

筆者曾於2023年在《科學時代更加需要運用的科學方法–論古陶瓷藝術品通過科學儀器檢測能否準確測定年代》文章中,提及到在古陶瓷裡面有三種微量元素(氧化鋅、氧化鋇和氧化鋯)絕對不能超標,有一樣超標,就被可判定為現代仿品。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品質監督總局,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發佈GB-T37665-2019國標資料庫標準,不容否定。也對傳統收藏和鑒定古陶瓷藝術品,用自己扎實的功底和眼力去鑒定判斷藏品的真偽和年代,做過介紹,就不再述。

筆者案頭有一本《中國古陶瓷的科學》,是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該著作的作者是張福康先生,作者於1948年畢業滬江大學化學系,1950年在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工作。80年代,又在國家文物局揚州考古培訓中心和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擔任中國古陶瓷的教學。近半個世紀,張福康先生為了這部著作,全身心地致力於中國古陶瓷的科學研究。改革開放後,又遍訪世界英、美、法等國,與大英博物館、史密森研究院(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法國塞弗國家瓷廠( Sevres )。

著作包函了中國古代陶瓷燒造工藝技術、陶瓷工藝美術、陶瓷經濟。可以說在古陶瓷領域,用科學資料裡化學元素論證追溯中國古陶瓷生產製造年代,揭開中國古陶瓷成份「密碼」的一代先驅者。

筆者就此,就從較關注和困惑的中國古陶瓷裡成份「密碼」,以雜談的科普形式,分若干期來一一揭開它的奧秘(傳統的鑒定學,不在此描述範疇),以饋贈長期關注筆者的讀者,共同學習交流提高。

此期就從較關注和困惑的景德鎮青花瓷胎釉的化學組成為例:

景德鎮歷代青花瓷的胎基本上就是當時的白瓷胎,它們的鋁含量元代和明代都在20-22%之間,但根據復旦大學1999年的測試報告,景德鎮禦窯廠遺址出土的元青花,其中有些樣品的鋁含量可高達23-29%。元、明、清三代的官窯青花釉極大部分屬於石灰-堿釉。下表為歷代青花瓷胎的化學組成。

(以上資料來自於張福康先生所著的《中國古陶瓷的科學》一書)

作者:中國貴州肖連宇 MABRP博士名銜 古玩鑒別專家 中醫藥世家
如對以上內容有任何查訽,請電: 6292508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