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經濟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二)

據國家網信辦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數字經濟成為穩增長促轉型的重要引擎。但是,我國的數字經濟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數據是數字經濟中十分重要的生產要素,但和其他生產要素,如人才、資金、技術相比,數據的產權、定價、交易等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儘管我國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數據要素的供應鏈,在數據採集、歸類、存儲、管理、處理、數據挖掘和分析、隱私保護、交換等環節形成了各自的產業體系,但由於數據在市場中的價值無法很好確定,沒有形成統一的流通機制,成為制約數據在市場中進一步流通應用的瓶頸。二是數字創新方面,目前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集中於應用端,基礎端和創新端的能力很薄弱。三是融合應用方面,數字技術廣泛應用於消費、物流等服務業領域,而製造業和農業領域的融合不夠充分。因此,我國應當加強以下工作,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催生新質生產力,確保國民經濟平穩發展。

發展數字經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策略。一是加強資料鏈建設。數據是數字經濟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發展數字經濟,建好資料鏈是關鍵。數據產業鏈的形成集合了數據衍生、發展、價值再造的各個環節,按照其價值實現的流程可以分為數據的採集-挖掘-交易-應用-回流等5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都包含了硬體和軟體的設施與技術開發及資訊服務。當前,我國的數據爆發式增長,根據《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我國數據資源體系加快建設,2022年數據產量達8.1ZB,同比增長22.7%,全球占比達10.5%,位居世界第二位。為儲存、傳輸、處理龐大的數據,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也日趨完善。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開通5G基站231.2萬個,5G用戶達5.61億戶,全球占比均超過60%;移動物聯網終端用戶數達18.45億戶,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實現「物超人」的國家。但是,我國在數字技術上仍然存在不少缺陷,2019年,工信部梳理了我國770項關鍵技術短板,其中資訊技術有300多項,包括高端晶片、基礎軟硬體、開發平臺、基本演算法、基礎元器件等。因此,我國應當努力攻克技術難關,彌補技術短板,做到資訊技術的基礎軟硬體自給自足,擺脫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依賴,保證數字鏈的暢通運行。另外,數據具有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屬性,關係國家安全;又具有人身、財產等屬性,涉及私人權益。因此,既要加速數據安全立法,也要加快數據安全的多元「共治」,確保數據能夠依法採集、儲存、處理、傳輸、交易、應用等等,真正發揮數據在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作用。

二是以數字技術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數字技術的發展,已經使科學研究的範式從實驗研究,演繹推理,電腦仿真研究,發展到數字的分析與挖掘,這極大地提高了創新的能力和效率,加速了新產品的更新換代。我國應當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建立數字創新鏈開展科學研究,這有利於突破研究的舊模式、舊框架的束縛,產生更多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成果,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三是加強數字技術與製造業和農業的融合,打造工業4.0體系,以及現代農業。當前我國的工農業生產率較低,其主要原因是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低,能耗高,排汙大,廢品多,數字技術與工農業實體經濟不斷融合,可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此,我國應當以「市場推動」加「產業政策引導」,鼓勵企業採用數字技術,建立數字生產線、數字車間、數字工廠、數字農場、數字養殖場等等,做到智能生產,智能配送,智能服務,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要。

四是以數字技術提高我國服務業服務水準。數字技術在我國服務業應用廣泛,在促進消費,提升服務水準,擴大就業等方面成效顯著。例如今年春節期間,應用人工智慧令我國日均處理超過4億件的快遞,加速商品流通。而鐵路12306系統春運高峰期每秒接受125萬次點擊,1秒可賣出1500多張車票;地圖導航軟體平均每秒從北斗衛星調用347萬次定位資訊,最高定位精度達到1米以內,助力春運高效安全運行。因此,我國要進一步發展電子支付、電子商務、線上醫療、線上教育、線上文化娛樂等等,培養新商業模式,新業態,推動我國第三產業發展。

作者:廣州商學院經濟學院院長、暨南大學教授 林學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