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條跨海大橋的命名

日前,澳門公共建設局公佈,特區政府參考了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徵名活動後,從評選委員會選出的五個參考名稱中,決定將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正式命名為「澳門大橋」。為一個地方的街道、地區、大橋作出命名是十分不容易,畢竟涉及到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考慮,當中又涉及到大眾關心命名是否好聽、適當、合乎預期等因素。對於以上要求,均屬於主觀性要求,實難以滿足所有人的喜好,但應該是遵從簡單明暸、容易記得等原則為方向,更重要的是切勿出現歧義,減少令人產生誤解的可能。

對於命名,澳門過去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爭議,如位於新城A區內的豚城大馬路,有不少居民及網民曾戲稱其意指豬隻,而當局其後解釋道:「豚」是指海豚,豚城則指珠海,A區街道將以大灣區城市命名。當然,在當局充分的理據下,得以理解其中含意,而從此事中不難看出,居民對於命名用字上出現了歧義,這可能與個人的教育和文化差異相關,但對於公共道路和場所的命名,應盡量避免出現此類疑問,因命名面對的是廣大民眾,而非體現命名者的修養水平。

由此看來,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的命名,先不論五個參考名稱中那個名字更適合,但也應以避免出現歧義作為前題。現有的三條跨海大橋,都與第四條大橋一樣,連接澳門和氹仔兩地,若第四條大橋稱澳門大橋,那是否存在包涵其他三條大橋的意味?除此之外,對來澳的旅客選擇行經跨海大橋時,會否產生更多不必要的誤會?再進一步說,「澳門大橋」直接以澳門為命名,是否足以代表澳門?未來若再有跨海大橋,又該如何命名?一系列看似簡單的命名,所需要的考慮甚多。

最後,更有居民有認為,這次決定更可能是為了避免大眾對於命名出現爭議或偏好解釋時,難以作出客觀且有力的回應,故退而求其次地選擇了一個更為普遍、保守的名字。若真如此,這種避免受到居民的猜測疑問,則令一眾參與命名者,以及澳門居民的期盼落空。真誠期待當局在未來新城A區的街道命名中,能多聽取居民的意願及建議,達至「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的團結協作、溝通互助的精神。

作者:時事評論員 黃萬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