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縛在規訓當中的女性

每年的三月八日是國際婦女節,這天是屬於全世界女性的節日。不是因為這天被消費主義包裝成美曰其名的「女神節」,而是無數婦女先輩們用抗爭和反壓迫的行動來換取與男性相等的待遇,爭取婦女權利和婦女對政治經濟事務的參與。聯合國婦女署制定今年的主題為「投資於婦女:加速進步」,意味著在一連串全球性的關切和危機面前,需要持續提供資金,制定和實施變革性解決方案,推動婦女在經濟、數字技術、建設和平和氣候行動中的參與和領導,促進性別平等和可持續性發展。
回顧29年前,在北京召開舉世矚目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會議上通過了《北京宣言》和《行動綱要》,此次會議也是全球性別平等議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但去年聯合國發佈《可持續發展目標進展:2023性別快報》中指出,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實現完全的性別平等,只有不到1%的婦女和女孩生活在一個婦女賦權程度高、性別差距小的國家,普遍趨勢和性別鴻溝近年來也有倒退的現象。更令人心痛的是,新一輪巴以衝突中超過9,000名巴勒斯坦婦女被殺害,每天約37名母親被殺,加沙衝突「也是一場針對婦女的戰爭」,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殺害、傷害婦女,加沙婦女遭受毀滅性打擊。
不管是面對戰火紛飛的槍林彈雨,還是社會制度的條條框框,女性總是被迫活在各種各樣的社會規訓當中。有這樣的事實經驗:作為女孩,你會被要求乖巧聽話,要有一門可以拿得出手的才藝;上學讀書期間,被要求成績要優秀,喜歡打球或者稍微中性點打扮就會遭受異樣目光;作為母親,從你懷孕那一刻起,你的身體就不再屬於自己,而是作為連結新生命的容器,甚至連自己的衣食住行也被規訓成另一套模式,所有事物都要圍繞著新生命;當孩子哇哇落地那一刻起,「母親」就是一套無形的枷鎖和「榮耀」,我們似乎習慣於稱讚母親的偉大、無私,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卻忘記套在枷鎖下的那名曾經的女性。更可怕的是,這些規訓女性的話語往往不一定是出自他人,而是女性自我的規訓。
自我規訓的過程中,我們總會不由得按照社會習俗中認定的理想模樣來規訓本身,但真實的自我卻迷失在路途。電影《熱辣滾燙》中,最打動筆者的是,一直熱衷於討好身邊人的杜樂瑩,在最後面對前教練的邀約時,能坦言「改天吧」。或許,我們都需要為自己而活,哪怕只是「贏一次」。